运动模糊图像复原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消除运动模糊的补偿方式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5-18页 |
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2 章节安排 | 第15-18页 |
第2章 运动模糊图像预处理 | 第18-32页 |
2.1 图像噪声及处理 | 第18-21页 |
2.1.1 空域滤波 | 第19-20页 |
2.1.2 频域滤波 | 第20-21页 |
2.2 傅里叶变换理论 | 第21-23页 |
2.2.1 一维傅里叶变换 | 第21页 |
2.2.2 二维傅里叶变换 | 第21-23页 |
2.2.3 离散卷积定理 | 第23页 |
2.3 图像增强处理 | 第23-30页 |
2.3.1 直方图均值化 | 第23-26页 |
2.3.2 二值化和边缘检测 | 第26-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运动模糊参数的估计 | 第32-52页 |
3.1 运动模糊图像的退化模型 | 第32-34页 |
3.1.1 图像复原的先验知识 | 第32页 |
3.1.2 运动模糊图像的形成原因 | 第32页 |
3.1.3 建立退化模型 | 第32-34页 |
3.2 运动模糊图像的点扩散函数 | 第34-39页 |
3.2.1 模糊参数的推导 | 第34-37页 |
3.2.2 任意方向点扩散函数的建立 | 第37-39页 |
3.3 直线检测理论 | 第39-45页 |
3.3.1 Radon变换原理 | 第39-41页 |
3.3.2 Hough变换原理 | 第41-45页 |
3.4 运动模糊参数的提取 | 第45-50页 |
3.4.1 图像旋转识别模糊参数 | 第45-46页 |
3.4.2 基于相机参数的运动模糊参数估计 | 第46-47页 |
3.4.3 频谱截取识别模糊参数 | 第47-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运动模糊图像复原算法 | 第52-70页 |
4.1 线性图像复原 | 第52-57页 |
4.1.1 逆滤波算法原理 | 第52-54页 |
4.1.2 维纳滤波算法原理 | 第54-57页 |
4.2 非线性图像复原 | 第57-62页 |
4.2.1 图像熵理论 | 第57-58页 |
4.2.2 最大熵图像复原理论 | 第58-62页 |
4.3 振铃现象的抑制 | 第62-64页 |
4.3.1 振铃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62页 |
4.3.2 循环边界算法 | 第62-63页 |
4.3.3 最优窗算法 | 第63-64页 |
4.4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64-68页 |
4.4.1 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 | 第65-66页 |
4.4.2 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运动模糊图像复原系统实现 | 第70-78页 |
5.1 复原系统的软件环境 | 第70页 |
5.2 图像复原算法的实现及结果分析 | 第70-77页 |
5.2.1 模糊参数提取实验及分析 | 第70-74页 |
5.2.2 图像复原结果及分析 | 第74-76页 |
5.2.3 抑制振铃的实现 | 第76-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