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2.1 5G异构密集网络中微小区部署方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 1.2.2 5G异构密集网络中微小区休眠方面的研究 | 第15-16页 |
| 1.2.3 5G异构密集网络中微小区缓存方面的研究 | 第16-17页 |
| 1.3 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8-21页 |
| 1.4.1 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 1.4.2 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基本概念 | 第21-26页 |
| 2.1 异构密集网络组网结构 | 第21-22页 |
| 2.2 蜂窝网络能效度量准则 | 第22-23页 |
| 2.3 HDN建模方法 | 第23-25页 |
| 2.3.1 蜂窝网模型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2.3.2 利用随机几何模型分析异构密集网络 | 第24-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异构密集网络中具有QoS约束的高能效微小区部署方法 | 第26-37页 |
| 3.1 引言 | 第26页 |
| 3.2 系统模型 | 第26-28页 |
| 3.2.1 用户吞吐量模型 | 第26-28页 |
| 3.2.2 功耗模型及网络能效 | 第28页 |
| 3.3 微小区部署方法 | 第28-33页 |
| 3.3.1 宏小区和微小区的覆盖需求 | 第28-29页 |
| 3.3.2 微小区部署算法 | 第29-33页 |
| 3.4 仿真分析 | 第33-36页 |
| 3.4.1 仿真场景 | 第33-34页 |
| 3.4.2 仿真结果 | 第34-3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异构密集网络中高能效的小区休眠方法 | 第37-50页 |
| 4.1 引言 | 第37-38页 |
| 4.2 系统模型 | 第38-40页 |
| 4.3 问题规划 | 第40-42页 |
| 4.3.1 小区开启与休眠状态选择 | 第41页 |
| 4.3.2 小区传输模式与非传输模式配置 | 第41-42页 |
| 4.4 高能效的小区休眠方法 | 第42-46页 |
| 4.4.1 局部协作博弈的小区休眠方法 | 第42-43页 |
| 4.4.2 适应性的协作休眠方法 | 第43-46页 |
| 4.5 仿真分析 | 第46-49页 |
| 4.5.1 仿真场景 | 第46-47页 |
| 4.5.2 仿真结果 | 第47-4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异构密集网络中考虑缓存的小区休眠方法 | 第50-60页 |
| 5.1 引言 | 第50-51页 |
| 5.2 系统模型和问题规划 | 第51-53页 |
| 5.2.1 系统模型 | 第51-52页 |
| 5.2.2 功耗模型 | 第52页 |
| 5.2.3 问题规划 | 第52-53页 |
| 5.3 考虑缓存的分布式小区休眠方法 | 第53-56页 |
| 5.3.1 网络状态信息表 | 第53-54页 |
| 5.3.2 小区激活过程 | 第54-55页 |
| 5.3.3 小区去激活过程 | 第55-56页 |
| 5.4 仿真分析 | 第56-59页 |
| 5.4.1 仿真场景 | 第57页 |
| 5.4.2 仿真结果 | 第57-5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3页 |
|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第60-61页 |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69页 |
| 一、个人简历 | 第69页 |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
| 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