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PartⅠ 苏云金芽胞杆菌幕虫亚种YBT-020晶胞粘连关键因子定位 | 第13-53页 |
1 前言 | 第13-27页 |
1.1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介 | 第13页 |
1.2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芽胞结构 | 第13-14页 |
1.3 苏云金芽胞杆菌芽胞形成过程 | 第14-18页 |
1.3.1 芽胞形成初期至前芽胞形成期 | 第15-16页 |
1.3.2 芽胞外壁形成期 | 第16页 |
1.3.3 芽胞衣形成至芽胞成熟释放期 | 第16-18页 |
1.4 苏云金芽胞杆菌芽胞外壁和芽胞衣的结构及重要蛋白功能 | 第18-21页 |
1.4.1 芽胞外壁的结构及重要蛋白 | 第18-20页 |
1.4.2 芽胞衣的结构及重要蛋白 | 第20-21页 |
1.5 苏云金芽胞杆菌伴胞晶体的形成 | 第21-23页 |
1.5.1 编码晶体蛋白的基因及其分类 | 第22页 |
1.5.2 晶体蛋白的形成 | 第22-23页 |
1.5.3 晶体蛋白合成的调控 | 第23页 |
1.6 晶胞粘连现象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6.1 国外早期对晶胞粘连现象的描述 | 第24页 |
1.6.2 晶胞粘连现象遗传学基础的确定 | 第24-25页 |
1.6.3 晶胞粘连形成机制的假设 | 第25-26页 |
1.7 晶胞粘连现象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2.1.1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27-28页 |
2.1.2 供试抗生素 | 第28页 |
2.1.3 培养基 | 第28-29页 |
2.1.4 酶、试剂和试剂盒 | 第29页 |
2.1.5 缓冲液及配方 | 第29-30页 |
2.1.6 仪器 | 第3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2.2.1 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 | 第30-32页 |
2.2.2 cry26Aa-gfp融合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2页 |
2.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32页 |
2.2.4 伴胞晶体蛋白的SDS-PAGE样品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5 Western blot | 第33页 |
2.2.6 剥离芽胞衣和芽胞外膜 | 第33页 |
2.2.7 苏云金芽胞杆菌伴胞晶体制备与电镜观察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9页 |
3.1 Cry26Aa-GFP融合蛋白的构建 | 第34-37页 |
3.1.1 cry26Aa-gfp融合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4-35页 |
3.1.2 Cry26Aa-GFP融合蛋白的SDS-PAGE检测 | 第35页 |
3.1.3 Cry26Aa-GFP融合蛋白的激光共聚焦观察 | 第35-37页 |
3.2 YBT-020晶胞粘连关键时间点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7-41页 |
3.3 ScaA和ScaB蛋白的超表达 | 第41-43页 |
3.3.1 scaA和scaB超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1-42页 |
3.3.2 ScaA和ScaB超表达蛋白的SDS-PAGE检测 | 第42-43页 |
3.3.3 ScaA,ScaB超表达菌株BMB1901显微镜观察 | 第43页 |
3.4 ScaA-ScaB-GFP融合蛋白的构建 | 第43-49页 |
3.4.1 scaA-gfp,scaB-gfp融合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4页 |
3.4.2 ScaA-GFP,ScaA-ScaB-GFP融合蛋白的激光共聚焦观察 | 第44-49页 |
4 讨论 | 第49-52页 |
4.1 晶胞粘连形成机制的验证 | 第49-50页 |
4.2 晶胞粘连形成模式的推测 | 第50-51页 |
4.3 晶胞粘连的意义 | 第51-52页 |
5 总结与创新点 | 第52-53页 |
PartⅡYBT-020内生质粒pBMB28来源的片段使载体BAC60稳定遗传的最小因子的确定 | 第53-70页 |
1 前言 | 第53-61页 |
1.1 主动分配系统 | 第54-56页 |
1.1.1 Ⅰ型分配系统 | 第54-55页 |
1.1.2 Ⅱ型分配系统 | 第55-56页 |
1.2 质粒的沉溺系统 | 第56-57页 |
1.3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 | 第57页 |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 | 第57-60页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60-6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61-64页 |
2.1.1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61-62页 |
2.1.2 供试抗生素 | 第62页 |
2.1.3 培养基 | 第62-63页 |
2.1.4 酶、试剂和试剂盒 | 第63页 |
2.1.5 缓冲液及配方 | 第63-6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2.2.1 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 | 第64页 |
2.2.2 苏云金芽胞杆菌质粒稳定性检测 | 第64-6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6-69页 |
3.1 625及其酶切片段在穿梭载体BAC60稳定性的验证 | 第66页 |
3.2 PBMB28质粒上使穿梭载体BAC60稳定的最小因子的鉴定 | 第66-69页 |
4 讨论与总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