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 | 第9-14页 |
1.3 时间序列模型在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7-20页 |
2 时间序列基本理论介绍 | 第20-34页 |
2.1 时间序列和序列分析介绍 | 第20-21页 |
2.2 线性AR模型的相关理论 | 第21-28页 |
2.2.1 AR模型介绍 | 第21-22页 |
2.2.2 AR模型的特性 | 第22-25页 |
2.2.3 AR模型的建模 | 第25-28页 |
2.3 非线性ARCH模型的相关理论 | 第28-32页 |
2.3.1 ARCH模型的基本概念 | 第28-29页 |
2.3.2 ARCH模型的统计特性 | 第29页 |
2.3.3 ARCH模型的建模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结构非线性损伤的识别理论和损伤指标 | 第34-42页 |
3.1 基于AR/ARCH模型的非线性损伤识别理论和指标SOVI | 第34-37页 |
3.1.1 混合AR/ARCH模型 | 第34页 |
3.1.2 运用AR/ARCH模型进行损伤识别的流程 | 第34-36页 |
3.1.3 损伤指标SOVI | 第36-37页 |
3.2 基于AR模型的倒谱距离理论和损伤指标CMI | 第37-41页 |
3.2.1 ARMA模型和系统函数 | 第38页 |
3.2.2 ARMA模型间的倒谱距离 | 第38-39页 |
3.2.3 AR模型间的倒谱距离 | 第39页 |
3.2.4 预白化过滤器 | 第39-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实验算例 | 第42-72页 |
4.1 三层框架结构 | 第42-45页 |
4.2 构建AR/ARCH模型 | 第45-66页 |
4.2.1 建立线性AR模型 | 第45-54页 |
4.2.2 建立非线性ARCH模型 | 第54-66页 |
4.3 非线性损伤识别结果 | 第66-70页 |
4.3.1 基于指标SOVI的非线性损伤识别 | 第66-67页 |
4.3.2 指标SOVI与指标CMI的识别结果对比 | 第67-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数值算例 | 第72-80页 |
5.1 八层层间剪切结构 | 第72页 |
5.2 结构动力响应 | 第72-75页 |
5.3 非线性损伤识别结果 | 第75-79页 |
5.3.1 基于指标SOVI的非线性损伤识别 | 第75-76页 |
5.3.2 指标SOVI与指标CMI的识别结果对比 | 第76-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81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 | 第9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