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综述 | 第10-28页 |
1.1 离子液体简介 | 第10-12页 |
1.1.1 离子液体 | 第10页 |
1.1.2 离子液体在CO_2吸收中的应用 | 第10-12页 |
1.2 多孔材料 | 第12-13页 |
1.2.1 微孔材料 | 第12页 |
1.2.2 介孔材料 | 第12-13页 |
1.2.3 大孔材料 | 第13页 |
1.3 负载型离子液体制备及应用 | 第13-18页 |
1.3.1 物理负载法 | 第14-15页 |
1.3.2 化学负载法 | 第15-16页 |
1.3.3 溶胶-凝胶法 | 第16-17页 |
1.3.4 负载型离子液体捕捉CO_2的应用 | 第17-18页 |
1.4 超临界CO_2辅助法 | 第18-26页 |
1.4.1 scCO_2及CO_2膨胀液体 | 第19-20页 |
1.4.2 scCO_2辅助法 | 第20-22页 |
1.4.3 混合溶剂的性质 | 第22-26页 |
1.5 立项依据 | 第26-28页 |
1.5.1 载体的选择 | 第26页 |
1.5.2 离子液体的选择 | 第26-27页 |
1.5.3 负载方法及表征 | 第27-28页 |
2 实验设计和方法 | 第28-39页 |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28-29页 |
2.2 实验流程及步骤 | 第29-30页 |
2.2.1 载体制备 | 第29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2.3 表征 | 第30-34页 |
2.4 实验设计 | 第34-36页 |
2.4.1 浸渍法实验 | 第34-35页 |
2.4.2 scCO_2辅助法实验 | 第35页 |
2.4.3 负载型离子液体CO_2吸附性能的评价 | 第35-36页 |
2.5 scCO_2辅助法泄压方式的确定 | 第36-39页 |
3 负载型离子液体的制备 | 第39-62页 |
3.1 浸渍法制备负载型离子液体 | 第39-48页 |
3.1.1 浸渍法制备[Bmim]BF_4@SBA15 | 第39-41页 |
3.1.2 浸渍法制备[Bmim]Ac@SBA15 | 第41-44页 |
3.1.3 负载型离子液体表征 | 第44-48页 |
3.2 scCO_2辅助法制备负载型离子液体 | 第48-58页 |
3.2.1 scCO_2辅助制备[Bmim]BF_4@SBA15 | 第49-52页 |
3.2.2 scCO_2辅助制备[Bmim]Ac@SBA15 | 第52-55页 |
3.2.3 scCO_2辅助法制备材料的表征 | 第55-58页 |
3.3 制备工艺的分析比较 | 第58-60页 |
3.3.1 不同ILs对负载量的影响 | 第58页 |
3.3.2 不同制备方法的比较 | 第58-60页 |
3.4 小结 | 第60-62页 |
4 scCO_2辅助法的拓展研究 | 第62-76页 |
4.1 scCO_2辅助法制备[Bmim]PF_6@SBA15 | 第62-69页 |
4.1.1 正交实验的设计 | 第62-63页 |
4.1.2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3-66页 |
4.1.3 正交实验的验证 | 第66-67页 |
4.1.4 表征 | 第67-69页 |
4.2 scCO_2辅助制备[Bmim]BF_4@MCM41 | 第69-74页 |
4.2.1 实验结果 | 第70-72页 |
4.2.2 表征及CO_2吸附性能的评价 | 第72-74页 |
4.3 小结 | 第74-76页 |
5 扩散系数及负载型离子液体吸附CO_2性能的研究 | 第76-90页 |
5.1 扩散系数的计算 | 第76-83页 |
5.1.1 超临界流体中扩散系数的理论模型 | 第76-77页 |
5.1.2 扩散系数的计算 | 第77-83页 |
5.2 CO_2在负载型离子液体的吸附性能 | 第83-88页 |
5.2.1 不同制备工艺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83-85页 |
5.2.2 不同ILs对于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85-87页 |
5.2.3 负载型离子液体负载量与CO_2吸附量的关系 | 第87-88页 |
5.3 再生性能的测定 | 第88-89页 |
5.4 小结 | 第89-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