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和簕欓(Z.avicenna(Lam.)DC.)的化学成分及竹叶椒镇痛抗炎活性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前言第14-16页
第一章 竹叶椒抗炎镇痛作用研究第16-35页
    1.材料与方法第17-18页
        1.1.植物材料第17-18页
            1.1.1.乙醇提取物第17页
            1.1.2.各萃取相的制备第17页
            1.1.3.乙酸乙酯部位各流份的制备第17-18页
            1.1.4.单体化合物的制备第18页
        1.2.试药第18页
        1.3.实验动物第18页
    2.药理试验第18-19页
        2.1.镇痛试验第18-19页
        2.2.抗炎试验第19页
        2.3.数据分析第19页
    3.药理实验结果第19-29页
        3.1.镇痛植物筛选第20-21页
        3.2.竹叶椒粗提物镇痛的作用第21-23页
            3.2.1.醋酸扭体试验第21-22页
            3.2.2.福尔马林试验第22-23页
            3.2.3.热板法第23页
        3.3.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镇痛作用第23-24页
        3.4.乙酸乙酯部位的镇痛抗炎的作用第24-26页
            3.4.1.醋酸扭体试验第24-25页
            3.4.2.福尔马林试验第25-26页
            3.4.3.抗炎试验第26页
        3.5.乙酸乙酯部位四个馏分的的镇痛的作用第26-27页
        3.6.单体化合物的镇痛抗炎作用第27-29页
            3.6.1.单体化合物在醋酸扭体试验中的镇痛作用第27-29页
            3.6.2.单体化合物在耳肿胀试验中的抗炎作用第29页
    4.讨论第29-33页
        4.1.粗提物的镇痛作用第30-31页
        4.2.各个溶剂萃取部位的镇痛作用第31页
        4.3.乙酸乙酯部位镇痛抗炎作用第31-32页
        4.4.乙酸乙酯各个馏分的镇痛作用第32页
        4.5.单体化合物的镇痛抗炎作用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参考文献第34-35页
第二章 化学成分研究第35-64页
    第一节、竹叶椒化学成分研究第35-55页
        1.结果与讨论第35-53页
            1.1.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第35-40页
            1.2.化合物的主要理化数据第40-53页
        2.实验材料、仪器和化学试剂第53-54页
            2.1.供试材料第53页
            2.2.仪器第53页
            2.3.化学试剂第53-54页
        3.提取分离第54-55页
    第二节、簕欓化学成分研究第55-59页
        1.化合物的主要理化数据第55-58页
        2.实验材料、仪器和化学试剂第58-59页
            2.1.供试材料第58页
            2.2.仪器与化学试剂第58页
            2.3.提取分离第58-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第三章 竹叶椒乙酸乙酯部位主要成分HPLC鉴定第64-67页
    1.仪器与材料第64页
    2.样品及对照品的处理第64页
        2.1.样品第64页
        2.2.对照品的处理第64页
    3.色谱条件第64页
    4.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4-66页
    本章小结第66页
    参考文献第66-67页
第四章、体外抗炎作用机制初步研究第67-85页
    1.试验材料第67-68页
        1.1 细胞系第67页
        1.2 细胞培养耗材第67-68页
        1.3 试剂及药品第68页
        1.4 试剂盒第68页
        1.5 主要仪器第68页
    2.试验方法第68-72页
        2.1 细胞复苏与培养第68页
        2.2 细胞冻存第68-69页
        2.3 MTT试验第69页
            2.3.1 基本原理第69页
            2.3.2 试验方法第69页
        2.4 上清的收集第69-70页
        2.5 NO的释放量第70-71页
            2.5.1 基本原理第70页
            2.5.2 NO的释放量的测定第70-71页
        2.6 前细胞因子释放量的测定第71页
            2.6.1 基本原理第71页
            2.6.2 测定及操作要点第71页
        2.7 PGE2的测定第71-72页
            2.7.1 基本原理第71页
            2.7.2 测定及操作要点第71-72页
    3.数据分析第72页
    4.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2-82页
        4.1 RAW264.7细胞的形态第72-73页
        4.2 药物细胞毒性的检测第73-74页
        4.3 NO的测定第74-76页
        4.4 IL-6测定第76-78页
        4.5 TNF-α的测定第78-80页
        4.6 PGE_2的测定第80-82页
    5. 讨论第82-84页
    本章小结第84页
    参考文献第84-85页
总结与展望第85-86页
    一、总结第85页
    二、展望第85-86页
花椒属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文献综述)第86-12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在校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128-129页
附图目录第129-130页
附图第130-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萨科齐外交政策研究
下一篇:水中有机污染物在环糊精超分子体系中光降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