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奎那的上帝观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论 | 第15-29页 |
一、托马斯·阿奎那的生平与主要著作 | 第15-19页 |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上帝观与他的神学思想体系 | 第19-22页 |
三、托马斯·阿奎那思想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四、本文结构和基本思路 | 第27-29页 |
第一章 托马斯·阿奎那上帝观的形成 | 第29-53页 |
第一节 对奥古斯上帝观的承继与变革 | 第29-38页 |
一、奥古斯丁的上帝观 | 第29-33页 |
二、奥古斯丁上帝观面临的挑战 | 第33-35页 |
三、托马斯·阿奎那对奥古斯丁上帝观的维护 | 第35-38页 |
第二节 经院哲学对托马斯·阿奎那的影响 | 第38-44页 |
一、经院哲学的形成和演变 | 第38-40页 |
二、经院哲学上帝观的意见分歧 | 第40-42页 |
三、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与他的上帝观 | 第42-44页 |
第三节 托马斯·阿奎那对阿威罗伊主义的回应 | 第44-52页 |
一、阿威罗伊主义的影响 | 第45-47页 |
二、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与利用 | 第47-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二章 对上帝的再认识 | 第53-75页 |
第一节 上帝存在的证明 | 第54-57页 |
一、上帝的存在并不是自明的 | 第54-55页 |
二、上帝的存在的“五种证明”方式 | 第55-56页 |
三、对“五种证明方式”的评价 | 第56-57页 |
第二节 上帝本质统一性 | 第57-69页 |
一、上帝的存在即是本质 | 第58-59页 |
二、上帝的七种性质 | 第59-62页 |
三、上帝是其所是 | 第62-69页 |
第三节 上帝的位格 | 第69-73页 |
一、上帝的运行 | 第70-71页 |
二、上帝的三位一体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三章 上帝与世界 | 第75-89页 |
第一节 上帝创世 | 第75-77页 |
一、创造的本质 | 第75-76页 |
二、上帝创造万物的必然性 | 第76-77页 |
三、世界并非永恒 | 第77页 |
第二节 受造物的划分 | 第77-87页 |
一、受造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 第77-79页 |
二、论恶 | 第79-81页 |
三、受造物的区分 | 第81-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上帝与人 | 第89-108页 |
第一节 人的目的 | 第89-97页 |
一、人为目的而行 | 第89-91页 |
二、何谓幸福 | 第91-94页 |
三、获取幸福 | 第94-97页 |
第二节 人的行为 | 第97-107页 |
一、人性行为 | 第97-98页 |
二、行为的善恶 | 第98-102页 |
三、行为的激情 | 第102-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托马斯·阿奎那上帝观的遗产与影响 | 第108-119页 |
第一节 基督教思想史上最伟大神学家 | 第108-111页 |
一、完满统一的神学体系 | 第109-110页 |
二、新托马斯主义 | 第110-111页 |
第二节 对托马斯·阿奎那上帝观的评价 | 第111-114页 |
一、来自教会的谴责与敬仰 | 第111-113页 |
二、哲学意义上对终极意义的探求 | 第113-114页 |
第三节 托马斯·阿奎那上帝观对后世的影响 | 第114-117页 |
一、促成了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的重大变革 | 第114-116页 |
二、为伦理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余论 | 第119-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