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曲面结构的强化要求及传统方法 | 第11-12页 |
1.3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 | 第12-18页 |
1.3.1 激光冲击强化原理 | 第12-13页 |
1.3.2 激光冲击强化工艺特点 | 第13-14页 |
1.3.3 激光冲击强化曲面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4 本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 | 第18-21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激光冲击诱导曲面结构残余应力的理论分析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激光诱导冲击波的形成及其对材料的作用过程 | 第21-24页 |
2.2.1 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 第21-22页 |
2.2.2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冲击波的产生 | 第22页 |
2.2.3 冲击波作用于金属材料的过程 | 第22-24页 |
2.3 激光冲击波加载下残余应力的产生 | 第24-27页 |
2.3.1 激光冲击波的压力模型 | 第24-25页 |
2.3.2 冲击波加载下材料的塑性变形 | 第25-26页 |
2.3.3 冲击波加载下残余应力的形成机制 | 第26页 |
2.3.4 材料表面残余应力的估算 | 第26-27页 |
2.4 激光冲击强化曲面结构的残余应力分布 | 第27-31页 |
2.4.1 激光诱导残余应力的几何效应 | 第27-28页 |
2.4.2 曲面结构残余应力产生的机理 | 第28-29页 |
2.4.3 残余应力与曲率之间的关系 | 第29-31页 |
2.5 影响残余应力分布的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2.5.1 材料性质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31页 |
2.5.2 激光冲击参数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31-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激光冲击强化结构圆角残余应力分布的数值模拟 | 第33-54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数值模拟的基本方法及仿真条件的设置 | 第33-40页 |
3.2.1 数值模拟的基本方法 | 第33-34页 |
3.2.2 仿真模型的建立及条件的设定 | 第34-40页 |
3.3 激光冲击曲面结构残余应力分布的几何效应 | 第40-44页 |
3.3.1 几何形状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2 曲率半径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 不同半径结构圆角残余应力分布的比较 | 第44-45页 |
3.5 激光冲击参数对钛合金圆角构件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45-53页 |
3.5.1 激光功率密度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46-49页 |
3.5.2 激光脉冲宽度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49-52页 |
3.5.3 冲击次数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52-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钛合金圆角构件激光冲击强化与疲劳试验研究 | 第54-75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试验过程及设备 | 第54-58页 |
4.2.1 激光冲击强化设备 | 第54-55页 |
4.2.2 试样的制备 | 第55-56页 |
4.2.3 激光冲击强化试验 | 第56-57页 |
4.2.4 疲劳拉伸试验 | 第57-58页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4.3.1 疲劳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58-59页 |
4.3.2 疲劳源区形貌 | 第59-62页 |
4.3.3 疲劳裂纹稳定扩展区形貌 | 第62-63页 |
4.3.4 最终瞬断区形貌 | 第63-65页 |
4.4 激光冲击强化改善结构圆角疲劳性能的理论分析 | 第65-73页 |
4.4.1 激光诱导残余应力对圆角结构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第65-67页 |
4.4.2 圆角半径对应力强度应子的影响 | 第67-70页 |
4.4.3 激光冲击强化改善圆角结构疲劳性能的机制 | 第70-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8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5.2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科研情况及主要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