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地震党家岔滑坡形成机制与运动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地震滑坡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海原地震滑坡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 第20-29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0-22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20-21页 |
2.1.2 气象及水文特征 | 第21-22页 |
2.2 地质环境条件 | 第22-29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3页 |
2.2.3 水文地质 | 第23-25页 |
2.2.4 地质构造 | 第25-27页 |
2.2.5 地震活动 | 第27页 |
2.2.6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7-29页 |
第3章 党家岔滑坡特征及研究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29-50页 |
3.1 滑坡基本概况 | 第29-32页 |
3.2 滑坡基本特征 | 第32-37页 |
3.3 滑坡分区及其特征 | 第37-40页 |
3.3.1 滑源区特征 | 第38-39页 |
3.3.2 流通区特征 | 第39-40页 |
3.3.3 堆积区特征 | 第40页 |
3.4 滑坡结构特征研究 | 第40-43页 |
3.4.1 滑床基本特征 | 第40-41页 |
3.4.2 滑带基本特征 | 第41-43页 |
3.5 研究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43-50页 |
3.5.1 原状黄土的物质组成 | 第43-45页 |
3.5.2 原状黄土的物性指标 | 第45-46页 |
3.5.3 原状黄土的水理性质 | 第46-47页 |
3.5.4 原状黄土的静强度特征 | 第47-50页 |
第4章 党家岔滑坡形成机制研究 | 第50-68页 |
4.1 海原地震概况 | 第50-51页 |
4.2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 第51-52页 |
4.3 随机地震波黄土MTS土动三轴试验研究 | 第52-59页 |
4.3.1 黄土MTS实验设备及原理 | 第52-55页 |
4.3.2 地震作用对黄土动强度的影响 | 第55-59页 |
4.4 强震作用下黄土液化情况分析 | 第59-65页 |
4.4.1 液化的条件和判定标准 | 第59-61页 |
4.4.2 党家岔滑坡液化情况分析 | 第61-65页 |
4.5 黄土微观结构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4.5.1 实验前原状黄土微观结构 | 第65-66页 |
4.5.2 试验后扰动黄土微观结构 | 第66-67页 |
4.6 党家岔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 第67-68页 |
第5章 党家岔滑坡运动特征研究 | 第68-76页 |
5.1 滑坡的运动全过程分析 | 第68-69页 |
5.2 滑坡的运动速度计算 | 第69-73页 |
5.2.1 计算剖面选取及参数取值 | 第69页 |
5.2.2 动量传递法 | 第69-71页 |
5.2.3 谢德格尔法 | 第71-72页 |
5.2.4 计算结果比较与分析 | 第72-73页 |
5.3 滑坡的运动特征及机理分析 | 第73-76页 |
5.3.1 滑坡运动特征分析 | 第73-74页 |
5.3.2 滑坡运动机理分析 | 第74-76页 |
第6章 滑坡变形破坏及运动过程数值模拟分析 | 第76-93页 |
6.1 离散单元法介绍 | 第76-78页 |
6.1.1 基本原理 | 第76-77页 |
6.1.2 求解过程 | 第77-78页 |
6.2 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介绍 | 第78-79页 |
6.3 模型的建立 | 第79-80页 |
6.3.1 约束边界建立及颗粒生成 | 第79-80页 |
6.3.2 材料参数赋值 | 第80页 |
6.3.3 设置监测圆 | 第80页 |
6.4 施加荷载 | 第80-83页 |
6.4.1 被动荷载 | 第81-83页 |
6.4.2 主动荷载 | 第83页 |
6.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3-93页 |
6.5.1 斜坡破坏过程演示 | 第84-86页 |
6.5.2 位移矢量图 | 第86-87页 |
6.5.3 颗粒接触关系 | 第87页 |
6.5.4 应力监测结果 | 第87-89页 |
6.5.5 速度监测结果 | 第89-90页 |
6.5.6 应变率监测结果 | 第90页 |
6.5.7 颗粒位置监测结果 | 第90-91页 |
6.5.8 孔隙率监测结果 | 第91-93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