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野下的中国当前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研究
|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一、绪论 | 第15-24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 (四)研究思路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 1.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 1.研究的重点 | 第22页 |
| 2.研究的难点 | 第22页 |
| 3.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 4.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 二、对我国当前社会弱势群体的分析 | 第24-32页 |
|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 1.关于弱势群体的词义解析 | 第24页 |
| 2.不同学术视角的分析归纳 | 第24-25页 |
|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 | 第25-28页 |
| 1.产业结构调整频繁,人权地位式微 | 第26页 |
| 2.城市结构调整盲目,制度保障缺位 | 第26-27页 |
| 3.文化教育分配不公,主体意识淡薄 | 第27-28页 |
| (三)社会弱势群体的特点 | 第28-30页 |
| 1.经济水平低 | 第29页 |
| 2.政治影响弱 | 第29页 |
| 3.心理压力大 | 第29-30页 |
| (四)社会弱势群体的分类 | 第30-32页 |
| 1.生理性弱势群体 | 第30页 |
| 2.阶段性弱势群体 | 第30页 |
| 3.历史性弱势群体 | 第30-31页 |
| 4.其他类型的弱势群体 | 第31-32页 |
| 三、对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的必要性 | 第32-35页 |
| (一)有利于我国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 | 第32页 |
| (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 | 第32-33页 |
| (三)有利于社会和谐及国家政治稳定 | 第33-35页 |
| 四、关于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的理论基础 | 第35-42页 |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弱势群体救助 | 第35-37页 |
| 1.仁爱思想与社会弱势群体救助 | 第35页 |
| 2.民本思想与社会弱势群体救助 | 第35-36页 |
| 3.大同思想与社会弱势群体救助 | 第36页 |
| 4.义利思想与社会弱势群体救助 | 第36-37页 |
| (二)西方代表理论与社会弱势群体救助 | 第37-39页 |
| 1.人本主义与社会弱势群体救助 | 第37-38页 |
| 2.人权思想与社会弱势群体救助 | 第38页 |
| 3.正义理论与社会弱势群体救助 | 第38-39页 |
|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弱势群体 | 第39-42页 |
| 1.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 第39-40页 |
| 2.马克思主义人道思想与社会弱势群体 | 第40页 |
|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弱势群体 | 第40-41页 |
| 4.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与社会弱势群体 | 第41-42页 |
| 五、中国当前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2-46页 |
| (一)救助主体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 | 第42-44页 |
|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责任分工不清 | 第44-45页 |
| (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监督力量不足 | 第45-46页 |
| 六、有效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经验总结及对策 | 第46-59页 |
| (一)对国外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经验和实践的总结 | 第46-48页 |
| 1.有力的财政支持政策,有效的税收调节政策 | 第46-47页 |
| 2.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7页 |
| 3.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 | 第47-48页 |
| (二)对中国当前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的具体对策 | 第48-59页 |
| 1.社会弱势群体主体自我救助 | 第48-51页 |
| 2.客体综合救助之政府救助措施 | 第51-56页 |
| 3. 客体综合救助之非政府组织[NGO]救助办法 | 第56-59页 |
| 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