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基础工程论文

考虑动态施工过程的锚拉结构非线性数值计算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4页
        1.2.1 边坡动态施工研究第15-17页
        1.2.2 边坡稳定性研究第17-21页
        1.2.3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研究第21-24页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4-26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有限元模拟边坡动态施工的要点第28-48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ABAQUS软件介绍第28-31页
        2.2.1 ABAQUS简介第28-29页
        2.2.2 ABAQUS与岩土工程第29-31页
    2.3 土体本构模型简介第31-39页
        2.3.1 摩尔-库伦理想弹塑性模型简介第31-34页
        2.3.2 邓肯-张Ev非线性弹性模型简介第34-39页
    2.4 ABAQUS模拟边坡动态施工的要点第39-47页
        2.4.1 本构模型的选择第39-41页
        2.4.2 邓肯-张Ev模型子程序的开发与应用第41-44页
        2.4.3 邓肯-张模型初始状态变量子程序的开发与应用第44-46页
        2.4.4 初始地应力平衡方法第46-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荷载分散型锚索等效力法数值分析第48-68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岩土锚索的类型和特征第48-51页
        3.2.1 预应力锚索与非预应力锚索第48-49页
        3.2.2 拉力型锚索与压力型锚索第49页
        3.2.3 荷载集中型锚索与荷载分散型锚索第49-51页
    3.3 荷载分散型锚索概述第51-54页
        3.3.1 拉力分散型锚索概述第51-52页
        3.3.2 压力分散型锚索概述第52-53页
        3.3.3 拉压分散型锚索概述第53-54页
    3.4 荷载分散型锚索数值模拟第54-58页
        3.4.1 模型简化与几何尺寸第54-55页
        3.4.2 本构模型与参数选择第55-56页
        3.4.3 接触约束与边界条件第56页
        3.4.4 单元类型与计算工况第56-57页
        3.4.5 锚索预应力施加方法第57-58页
    3.5 计算结果分析第58-67页
        3.5.1 等效力法模拟效果验证第58-59页
        3.5.2 岩土体应力和位移分析第59-60页
        3.5.3 锚固段锚索轴力分析第60-61页
        3.5.4 灌浆体受力分析第61-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边坡开挖过程数值分析第68-86页
    4.1 引言第68页
    4.2 工程实例概况第68-69页
        4.2.1 边坡工程概况第68页
        4.2.2 边坡开挖方案第68-69页
    4.3 数值模拟方法第69-71页
        4.3.1 模型参数选择第69-70页
        4.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70-71页
        4.3.3 边坡分步开挖模拟第71页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71-84页
        4.4.1 地应力平衡结果分析第71-72页
        4.4.2 边坡开挖过程的位移分析第72-75页
        4.4.3 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第75-77页
        4.4.4 边坡开挖过程的应力分析第77-79页
        4.4.5 边坡开挖松弛区研究第79-82页
        4.4.6 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第82-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考虑施工过程的边坡预应力锚索框架梁三维数值分析第86-98页
    5.1 引言第86页
    5.2 三维有限元模型第86-88页
        5.2.1 开挖支护工况第86-87页
        5.2.2 模型的建立第87-88页
        5.2.3 模型参数选择第88页
    5.3 计算结果分析第88-97页
        5.3.1 地应力平衡结果第88-89页
        5.3.2 锚索轴力分析第89-92页
        5.3.3 框架梁弯矩分析第92-95页
        5.3.4 框架梁剪力分析第95-97页
        5.3.5 锚固界面剪应力分析第97页
    5.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8-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个人简历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励磁系统的电力系统稳定器研究
下一篇: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