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 土壤重金属污染 | 第12-14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 第12-13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 | 第13-14页 |
2 丛枝菌根真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理 | 第14-17页 |
·丛枝菌根真菌(AMF) | 第15-16页 |
·AMF 在植物抗逆性及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当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3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DSE 概述 | 第17-18页 |
·DSE 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分类 | 第18-20页 |
·DSE 的生态学功能、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2-23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3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募乃铅锌矿尾矿地AMF 及DSE 定殖状况调查 | 第25-34页 |
1 样地介绍 | 第2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5-27页 |
·材料采集 | 第25-26页 |
·样品处理 | 第26页 |
·数据分析 | 第26页 |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 | 第27-32页 |
·募乃铅锌矿(尾矿堆)土壤重金属含量 | 第27页 |
·AMF 和DSE 定殖状况 | 第27-32页 |
4 讨论 | 第32-33页 |
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紫茎泽兰根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及基础生物学研究 | 第34-51页 |
1 供试AMF 菌种的筛选及扩繁 | 第34页 |
2 供试DSE 菌种的基础生物学研究 | 第34-49页 |
·供试DSE 菌种的形态学观察 | 第34-35页 |
·菌落及形态学特征观察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 | 第35-36页 |
·供试DSE 菌种的柯赫法则认定 | 第36-38页 |
·接种剂的准备 | 第36页 |
·玉米无菌苗的培养 | 第36页 |
·DSE 和玉米共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36页 |
·收获及镜检 | 第36-37页 |
·根内DSE 菌株的再分离 | 第37页 |
·结果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页 |
·供试DSE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8-45页 |
·菌丝体的培养 | 第38-39页 |
·CTAB 法提取基因组DNA | 第39页 |
·PCR 扩增 | 第39-40页 |
·PCR 产物的纯化 | 第40-41页 |
·纯化的PCR 产物的序列测定 | 第41页 |
·序列比对 | 第41-42页 |
·结果 | 第42-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纯培养条件下供试DSE 菌种的重金属Cd 耐性 | 第45-49页 |
·H84-1 在含隔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 第45-47页 |
·液体摇瓶培养下菌株的Cd 耐性和吸附研究 | 第47-49页 |
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镉胁迫下AMF/DSE 接种紫茎泽兰的生物学效应 | 第51-62页 |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51-52页 |
·供试培养基质 | 第51页 |
·供试装置 | 第51页 |
·供试植物与培养方法 | 第51-52页 |
·紫茎泽兰无菌苗的制备 | 第51页 |
·紫茎泽兰幼苗菌根化 | 第51-52页 |
·移栽及重金属镉(Cd)毒性处理 | 第52页 |
·温室栽培管理 | 第52页 |
·紫茎泽兰植株收获 | 第52页 |
2 参数测定方法 | 第52-53页 |
·紫茎泽兰根内AMF/DSE 定殖率测定 | 第52-53页 |
·紫茎泽兰生物量测定 | 第53页 |
·培养基质及紫茎泽兰植株体重金属含量测定 | 第53页 |
·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测定 | 第53页 |
3 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4 结果 | 第54-59页 |
·盆栽紫茎泽兰根内AMF/DSE 感染状况 | 第54-55页 |
·盆栽紫茎泽兰的生物量 | 第55-56页 |
·盆栽紫茎泽兰植株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 | 第56-58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58-59页 |
5 讨论 | 第59-61页 |
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3页 |
附录一:论文中所用试剂、培养基及营养液配方: | 第73-74页 |
1 试剂和缓冲液的配制 | 第73页 |
2 培养基和营养液配方 | 第73-74页 |
附录二:论文缩略词表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