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遗传学论文

灰喜鹊帮助者贡献及个性差异遗传基础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0-19页
    1.1 鸟类合作繁殖行为第10-11页
    1.2 动物个性研究进展第11-15页
        1.2.1 关注动物个性原因第11-12页
        1.2.2 动物个性量化维度第12页
        1.2.3 动物个性的遗传基础研究第12-13页
        1.2.4 鸟类个性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5 鸟类个性相关基因第14页
        1.2.6 用转录组测序方法探究灰喜鹊个性遗传基础第14-15页
    1.3 研究地点概况第15页
    1.4 研究对象第15-17页
        1.4.1 分类地位第15-16页
        1.4.2 灰喜鹊形态特征第16页
        1.4.3 研究种群特征第16-17页
    1.5 灰喜鹊繁殖生态第17页
    1.6 研究意义和科学问题第17-19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19-25页
    2.1 灰喜鹊繁殖生物学第19-21页
        2.1.1 灰喜鹊个体标记第19页
        2.1.2 生活史数据收集第19页
        2.1.3 观察成鸟巢内行为第19-20页
        2.1.4 帮助者身份识别第20页
        2.1.5 数据处理第20-21页
    2.2 比较转录组方法研究灰喜鹊个性第21-25页
        2.2.1 灰喜鹊个性判断第21页
        2.2.2 样品采集与RNA提取第21页
        2.2.3 总RNA样品检测第21页
        2.2.4 文库构建及库检第21-22页
        2.2.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第22页
        2.2.6 转录本拼接第22-23页
        2.2.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23-25页
第三章 结果第25-43页
    3.1 灰喜鹊繁殖行为第25-34页
        3.1.1 影响窝卵数大小的因素第25-26页
        3.1.2 帮助者对孵卵雌性情饲率的贡献第26-27页
        3.1.3 帮助者对递食率的贡献第27-31页
        3.1.4 巢失败和帮助者对巢保卫的贡献第31-34页
    3.2 比较转录组分析灰喜鹊个性第34-43页
        3.2.1 转录组测序与组装第34页
        3.2.2 测序数据过滤第34-35页
        3.2.3 转录组组装第35-36页
        3.2.4 基因功能注释第36-37页
        3.2.5 各样品基因表达量统计第37页
        3.2.6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第37-38页
        3.2.7 个性相关基因鉴定第38-43页
第四章 讨论第43-47页
    4.1 灰喜鹊帮助者对合作繁殖巢贡献第43-45页
        4.1.1 帮助者对窝卵数的贡献第43页
        4.1.2 帮助者对雏鸟生长发育的影响第43-44页
        4.1.3 帮助者对巢存活率的影响第44-45页
    4.2 灰喜鹊boldness与shyness个性差异遗传基础研究第45-46页
        4.2.1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质量评估第45页
        4.2.2 个性相关基因鉴定第45-46页
    4.3 总结和展望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3页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第53-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风毛菊属(菊科)羽裂组植物的系统学研究
下一篇:宁夏地区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