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天工开物》成书背景 | 第16-22页 |
2.1 工农业繁荣的经济背景 | 第16页 |
2.2 科举桎梏的教育背景 | 第16-17页 |
2.3 启蒙思想涌现的学术背景 | 第17-19页 |
2.4“官”与“私”科技图书差异化的发展背景 | 第19-20页 |
2.5 宋应星个人经历 | 第20-22页 |
第3章 《天工开物》内容及版本 | 第22-31页 |
3.1《天工开物》内容 | 第22-24页 |
3.1.1《天工开物》丰富多彩的科技内容 | 第22-23页 |
3.1.2《天工开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内容 | 第23页 |
3.1.3《天工开物》安民富国的经济内容 | 第23-24页 |
3.2《天工开物》版本 | 第24-31页 |
3.2.1 涂本 | 第24-26页 |
3.2.2 杨本 | 第26-28页 |
3.2.3 菅本 | 第28-29页 |
3.2.4 陶本 | 第29-31页 |
第4章 明清时期《天工开物》的传播枯荣 | 第31-46页 |
4.1 明末清初《天工开物》多渠道传播盛况 | 第31-38页 |
4.1.1 书市售卖实现《天工开物》的短距离传播 | 第31-33页 |
4.1.2 长途贩卖实现《天工开物》的广范围传播 | 第33-38页 |
4.1.3 顺治、康熙年间《天工开物》被引用情况 | 第38页 |
4.2 清中后期《天工开物》于书市“空白期”的微弱传播轨迹 | 第38-41页 |
4.2.1《四库全书》修订造成《天工开物》的绝版 | 第39页 |
4.2.2 清中期《天工开物》被引用情况 | 第39-41页 |
4.2.3 清后期《天工开物》被引用情况 | 第41页 |
4.3《天工开物》在国外的传播概况 | 第41-46页 |
4.3.1《天工开物》在日本的传播概况 | 第41-42页 |
4.3.2《天工开物》在朝鲜的传播概况 | 第42-43页 |
4.3.3《天工开物》在欧洲的传播概况 | 第43-46页 |
第5章 明清时期《天工开物》等科技图书传播枯荣的原因 | 第46-63页 |
5.1《天工开物》的科技价值成就传播历程的辉煌 | 第46-50页 |
5.1.1《天工开物》具有完善的科普知识体系 | 第46-47页 |
5.1.2《天工开物》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成果记载 | 第47-48页 |
5.1.3《天工开物》数据记载提升图书的科学指导性 | 第48-50页 |
5.2《四库全书》修订造成《天工开物》绝版的原因 | 第50-53页 |
5.2.1 该书“华夷之辨”思想与《四库全书》修订原则的背离 | 第50-52页 |
5.2.2《四库全书》轻视对科技图书的收录 | 第52页 |
5.2.3 亲友经历及著作的禁毁对《天工开物》思想评价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 士人科学技术观念根本性造成《天工开物》传播历程的曲折 | 第53-59页 |
5.3.1 科技观的流变与《天工开物》传播命运的浮沉 | 第54-56页 |
5.3.2 传统教育制度对士人科技观的絷维 | 第56-59页 |
5.4 手工业官办为主的管理体系影响了科技图书的刊行 | 第59-63页 |
5.4.1 手工业官办为主的管理体系:造成人才与科技的严重分离 | 第59-60页 |
5.4.2 手工业官办为主的管理体系:造成科技图书作者的官员化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