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剩余污泥 | 第13-14页 |
1.1.1 剩余污泥简介 | 第13页 |
1.1.2 剩余污泥现有处理处置技术 | 第13-14页 |
1.2 污泥水解酸化 | 第14-15页 |
1.3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 | 第15-16页 |
1.3.1 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生物合成 | 第15-16页 |
1.3.2 PHA合成菌的筛选 | 第16页 |
1.4 剩余污泥菌群驯化合成PHA | 第16-19页 |
1.4.1 剩余污泥合成PHA的优势 | 第16-17页 |
1.4.2 剩余污泥合成PHA工艺 | 第17-18页 |
1.4.3 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现状 | 第18-19页 |
1.5 环氧丙烷(PO)皂化废水剩余污泥 | 第19-21页 |
1.5.1 PO皂化废水剩余污泥菌群分析 | 第20-21页 |
1.5.2 实验室前期研究 | 第21页 |
1.6 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6.1 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PO皂化废水活性污泥菌群分析 | 第23-37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3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1 16S rDNA分析PO皂化废水活性污泥菌群多样性 | 第23-24页 |
2.2.2 18S rDNA分析活性污泥中真核藻类多样性 | 第24页 |
2.2.3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2.2.4 18S rDNA克隆文库的建立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5页 |
2.3.1 16S rDNA分析PO皂化废水活性污泥菌群多样性 | 第26-32页 |
2.3.2 18S rDNA分析PO皂化废水活性污泥真核藻类多样性 | 第32-33页 |
2.3.3 18S rDNA克隆文库分析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活性污泥驯化用水的比较研究 | 第37-47页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37-38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37-38页 |
3.1.3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3.2.1 序批式反应器(SBR)的组装及实验材料准备 | 第38-39页 |
3.2.2 驯化培养基的配制 | 第39-40页 |
3.2.3 乙酸钠的测定 | 第40页 |
3.2.4 PHA的检测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3.3.1 乙酸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1页 |
3.3.2 PHA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1-43页 |
3.3.3 发酵期间DO、pH及T等相关指标变化 | 第43-44页 |
3.3.4 发酵过程中PHA合成情况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活性污泥驯化合成PHA | 第47-61页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7-48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47-48页 |
4.1.3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4.2.1 活性污泥微生物驯化 | 第48-49页 |
4.2.2 分析与测试 | 第49-50页 |
4.2.3 驯化前后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9页 |
4.3.1 驯化期间乙酸钠消耗情况 | 第50-51页 |
4.3.2 驯化期间DO、T及pH等相关指标变化 | 第51-52页 |
4.3.3 发酵期间DO、T及pH等相关指标变化 | 第52页 |
4.3.4 发酵过程中乙酸钠消耗情况 | 第52-53页 |
4.3.5 发酵过程中PHA合成情况 | 第53-54页 |
4.3.6 驯化前后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54-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