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巴什托普油田晚喜马拉雅期油气藏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0 引言 | 第6-10页 |
| 0.1 选题依据 | 第6页 |
| 0.2 研究进展 | 第6-8页 |
| 0.3 技术路线 | 第8-9页 |
| 0.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9-10页 |
| 1 区域概况 | 第10-12页 |
| 2 沉积演化及储层特征 | 第12-19页 |
| 2.1 沉积相分析 | 第12-16页 |
| 2.1.1 下古生界沉积相特征 | 第12页 |
| 2.1.2 上古生界沉积相特征 | 第12-16页 |
| 2.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6-19页 |
| 3 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 | 第19-27页 |
| 3.1 区域大地构造特征 | 第19-20页 |
| 3.2 巴什托普地区现今构造特征 | 第20-23页 |
| 3.3 巴什托普地区构造演化 | 第23-27页 |
| 4 油气理化性质 | 第27-38页 |
| 4.1 油气物性分布规律 | 第27-31页 |
| 4.2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 第31-38页 |
| 5 油气成藏特征及成藏过程 | 第38-44页 |
| 5.1 储层荧光特征 | 第38-40页 |
| 5.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油气成藏期次 | 第40-41页 |
| 5.3 油源分析 | 第41-44页 |
| 6 油气藏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 第44-54页 |
| 6.1 巴什托普油气藏动态调整的控制因素 | 第44-49页 |
| 6.1.1 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中力的改变 | 第44-47页 |
| 6.1.2 地下流体力场的改变 | 第47-48页 |
| 6.1.3 储层物性的改变 | 第48-49页 |
| 6.2 巴什托普油气藏动态调整机制 | 第49-54页 |
| 7 结论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附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