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绩效评价在国外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绩效评价的发展 | 第15-17页 |
1.3 雨水回用绩效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关于雨水回用绩效理论基础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2 关于雨水回用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3 关于雨水回用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 | 第20-23页 |
1.4.1 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20-21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页 |
1.4.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1-23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21页 |
(2)实证分析法 | 第21页 |
(3)调查研究法 | 第21页 |
(4)定量分析法 | 第21-23页 |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 | 第24-28页 |
2.1 绩效评价理论 | 第24-25页 |
2.1.1 绩效评价的含义 | 第24页 |
2.1.2 绩效评价的构成要素 | 第24-25页 |
2.2 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 | 第25-28页 |
第3章 雨水回用工程基本情况 | 第28-41页 |
3.1 雨水回用工程项目本体的介绍 | 第28-35页 |
3.1.1 具有设备操作间的室外雨水回用系统 | 第28-29页 |
3.1.2 雨水处理直排型室外雨水回用系统 | 第29页 |
3.1.3 玻璃钢罐储水型室外雨水回用系统 | 第29-30页 |
3.1.4 侧压过滤+生物自洁型室外雨水回用系统 | 第30-31页 |
3.1.5 通用型室外雨水回用系统 | 第31-32页 |
3.1.6 地下室室内雨水回用系统 | 第32-35页 |
3.2 雨水回用工程项目水文环境的介绍 | 第35-36页 |
3.3 雨水回用工程的特点 | 第36-38页 |
3.3.1 雨水回用工程强制性 | 第36-37页 |
3.3.2 雨水回用工程非营利性 | 第37-38页 |
3.3.3 雨水回用工程的效益具有随机性 | 第38页 |
3.3.4 雨水回用工程对社会、环境的有益性无法测量 | 第38页 |
3.4 当前雨水回用工程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3.4.1 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 第39页 |
3.4.2 专业人员不足 | 第39页 |
3.4.3 无本地实施建设经验 | 第39页 |
3.4.4 信息资料不全 | 第39页 |
3.4.5 排水模型平台尚未建立 | 第39页 |
3.4.6 设计和建设欠缺系统思维 | 第39-40页 |
3.4.7 建设模式粗放 | 第40-41页 |
第4章 雨水回用工程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1-45页 |
4.1 雨水回用工程绩效评价的特点 | 第41-42页 |
4.1.1 评价内容广泛 | 第41页 |
4.1.2 专业性较强 | 第41页 |
4.1.3 指标多样化,资料收集量化困难 | 第41页 |
4.1.4 部分隐性指标难以界定 | 第41-42页 |
4.2 雨水回用工程绩效评价的主体 | 第42页 |
4.3 雨水回用工程绩效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4.3.1 对比法 | 第42页 |
4.3.2 综合评价法 | 第42-43页 |
4.4 绩效评价方法的要求 | 第43-45页 |
4.4.1 雨水回用工程绩效评价现状 | 第43-44页 |
4.4.2 评价方法的要求 | 第44-45页 |
第5章 雨水回用工程的绩效评价 | 第45-68页 |
5.1 确定评价内容 | 第45-46页 |
5.2 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46-49页 |
5.2.1 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6-47页 |
(1)科学性原则 | 第47页 |
(2)相关性及独立性兼顾 | 第47页 |
(3)可执行性 | 第47页 |
(4)系统性 | 第47页 |
(5)综合性 | 第47页 |
5.2.2 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7-49页 |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8页 |
5.3.1 权重确定原则 | 第49页 |
5.3.2 层次分析法 | 第49页 |
5.3.3.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49-55页 |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第49-50页 |
(2)构造判断矩阵 | 第50-51页 |
(3)雨水回用中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1-55页 |
5.3.4 相容性检验 | 第55-56页 |
5.3.5 组合权重计算 | 第56-58页 |
5.3.6 组合一致性检验 | 第58页 |
5.4 确定评价等级和评分标准 | 第58-66页 |
5.4.1 评价等级 | 第58页 |
5.4.2 评分标准 | 第58-60页 |
(1)计划标准 | 第59页 |
(2)行业标准 | 第59页 |
(3)历史标准 | 第59页 |
(4)经验标准 | 第59-60页 |
5.4.3 评分细则制定 | 第60-66页 |
(1)经济绩效 | 第60页 |
(2)社会绩效 | 第60-62页 |
(3)环境绩效 | 第62-64页 |
(4)技术绩效 | 第64-65页 |
(5)实施绩效 | 第65-66页 |
5.5 计算综合绩效指数 | 第66-68页 |
第6章 南京地区雨水回用工程绩效评价 | 第68-73页 |
6.1 绿地悦峰公馆雨水回用项目概况 | 第68-69页 |
6.2 绿地悦峰公馆LID设施方案 | 第69-71页 |
6.2.1 生态滞留措施 | 第70页 |
6.2.2 透水铺装 | 第70页 |
6.2.3 植草沟(卵石沟) | 第70-71页 |
6.2.4 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 第71页 |
6.3 内涝防治系统 | 第71页 |
6.4 绩效评价应用 | 第71-73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3-7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7.2.1 指标权重的确定标准 | 第73页 |
7.2.2 评分标准细项深化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