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3 国内外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1.4.3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第23-28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3-25页 |
2.1.1 低碳建筑 | 第23页 |
2.1.2 低碳住宅 | 第23-25页 |
2.2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 第25-26页 |
2.3 激励机制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低碳住宅的增量成本构成分析 | 第28-39页 |
3.1 增量成本的概念 | 第28-29页 |
3.2 碳排放与碳交易增量成本 | 第29-31页 |
3.2.1 低碳前期增量成本 | 第29页 |
3.2.2 减排计量增量成本 | 第29-30页 |
3.2.3 碳排放权交易成本 | 第30页 |
3.2.4 政府补贴和税负减免 | 第30-31页 |
3.3 低碳技术与设备增量成本 | 第31-35页 |
3.3.1 强化型低碳技术设计措施 | 第31-34页 |
3.3.2 低碳系统材料及设备增量成本 | 第34-35页 |
3.3.3 可再生能源增量成本 | 第35页 |
3.4 运营管理增量成本 | 第35-38页 |
3.4.1 社会成本 | 第36页 |
3.4.2 环境治理成本 | 第36页 |
3.4.3 智能化管理系统 | 第36-38页 |
3.5 拆除回收期增量成本 | 第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低碳住宅的增量效益构成分析 | 第39-50页 |
4.1 增量效益的概念 | 第39页 |
4.2 经济效益 | 第39-46页 |
4.2.1 节水技术增量效益 | 第39-41页 |
4.2.2 节地技术增量效益 | 第41页 |
4.2.3 节能技术增量效益 | 第41-45页 |
4.2.4 节材项目经济效益 | 第45-46页 |
4.3 环境效益 | 第46-48页 |
4.4 社会效益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低碳住宅增量成本与效益的模型分析 | 第50-60页 |
5.1 单一低碳住宅增量成本效益的模型分析 | 第50-52页 |
5.2 多项目低碳住宅增量成本效益的模型分析 | 第52-57页 |
5.2.1 DEA相关概念及模型 | 第52-56页 |
5.2.2 熵权法相关概念及模型 | 第56-57页 |
5.3 DEA-熵权法效率评价混合模型的构建 | 第57-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第60-83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60页 |
6.2 低碳技术措施 | 第60-62页 |
6.3 项目增量成本 | 第62-65页 |
6.3.1 低碳住宅建设前期增量成本(+/-) | 第62-63页 |
6.3.2 低碳技术与设备增量成本(+) | 第63页 |
6.3.3 运营管理增量成本(+) | 第63-65页 |
6.3.4 拆除回收期增量成本(-) | 第65页 |
6.4 项目增量效益 | 第65-71页 |
6.4.1 经济效益 | 第65-69页 |
6.4.2 环境效益 | 第69-70页 |
6.4.3 社会效益 | 第70-71页 |
6.5 多项目增量成本-效益评价 | 第71-82页 |
6.5.1 决策单元的选取 | 第71-76页 |
6.5.2 输入输出指标的选取 | 第76页 |
6.5.3 数据的搜集和计算 | 第76-79页 |
6.5.4 低碳住宅增量成本-效益有效性分析 | 第79-8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七章 低碳住宅激励因素分析 | 第83-86页 |
7.1 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最优(DEA有效) | 第83页 |
7.2 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措施改进(弱DEA有效) | 第83-85页 |
7.3 增量成本及增量效益不优(DEA无效) | 第8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