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地震倒塌判别准则 | 第10-14页 |
1.2.1 强度准则 | 第11页 |
1.2.2 变形准则 | 第11-12页 |
1.2.3 刚度准则 | 第12-13页 |
1.2.4 能量准则 | 第13页 |
1.2.5 变形—能量双参数准则 | 第13-14页 |
1.3 地震倒塌分析方法 | 第14-16页 |
1.3.1 静力推覆分析 | 第14-15页 |
1.3.2 动力非线性分析 | 第15-16页 |
1.3.3 离散单元分析 | 第16页 |
1.4 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参数及材料验证 | 第18-30页 |
2.1 有关ABAQUS/Explicit的一些问题 | 第18-20页 |
2.1.1 与ABAQUS/Standard的对比 | 第18页 |
2.1.2 准静态分析 | 第18-19页 |
2.1.3 网格划分 | 第19页 |
2.1.4 材料失效 | 第19-20页 |
2.2 材料损伤与失效准则定义 | 第20-21页 |
2.3 材料拉压试验的验证 | 第21-22页 |
2.4 整体钢框架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22-29页 |
2.4.1 显式分析与试验对比 | 第22-27页 |
2.4.2 隐式分析与显式分析对比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钢框架结构整体倒塌破坏机理研究 | 第30-49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平面钢框架设计及计算参数 | 第30-33页 |
3.2.1 结构设计参数 | 第30-32页 |
3.2.2 结构计算参数 | 第32-33页 |
3.3 推覆倒塌模拟分析 | 第33-45页 |
3.3.1 倒塌临界点的确定 | 第33页 |
3.3.2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 | 第33-34页 |
3.3.3 整体倒塌破坏过程 | 第34-41页 |
3.3.4 节点与柱变形 | 第41-44页 |
3.3.5 层位移与层间位移角 | 第44-45页 |
3.4 倒塌机理与倒塌指标 | 第45-48页 |
3.4.1 倒塌机理 | 第45-46页 |
3.4.2 倒塌判别指标的选用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整体结构倒塌破坏指标分析 | 第49-64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变跨度平面钢框架推覆分析 | 第49-53页 |
4.2.1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 | 第49页 |
4.2.2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 第49-50页 |
4.2.3 节点变形与柱变形 | 第50-51页 |
4.2.4 层层间位移角与损伤指数 | 第51-53页 |
4.3 变层高平面钢框架推覆分析 | 第53-59页 |
4.3.1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 | 第53页 |
4.3.2 倒塌破坏过程 | 第53-57页 |
4.3.3 节点变形与柱变形 | 第57页 |
4.3.4 层层间位移角与损伤指数 | 第57-59页 |
4.4 加强梁、加强柱、加强节点平面钢框架推覆分析 | 第59-63页 |
4.4.1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 | 第59-60页 |
4.4.2 倒塌破坏过程 | 第60-61页 |
4.4.3 节点变形与柱变形 | 第61-62页 |
4.4.4 层层间位移角与损伤指数 | 第62-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