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 ·能量分析法 | 第14-21页 |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 第15-16页 |
| ·能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 | 第16-18页 |
| ·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 ·密肋复合板结构 | 第21-27页 |
| ·密肋复合板结构的基本构成 | 第22-23页 |
| ·密肋复合板结构的主要特点 | 第23-24页 |
| ·密肋复合板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27-3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1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31-32页 |
| 第2章 密肋复合板结构数值分析模型的研究与验证 | 第32-66页 |
| ·RC框架非线性分析模型 | 第32-38页 |
| ·层模型 | 第32-33页 |
| ·杆系模型 | 第33-36页 |
| ·实体模型 | 第36-37页 |
| ·多尺度模型 | 第37-38页 |
| ·砌体墙非线性分析模型 | 第38-41页 |
| ·等效斜压杆模型 | 第38-40页 |
| ·砌体实体模型 | 第40-41页 |
| ·密肋复合墙体的受力变形特性 | 第41-42页 |
| ·弹性阶段 | 第42页 |
| ·塑性发展阶段 | 第42页 |
| ·极限阶段 | 第42页 |
| ·现有密肋复合板结构主要数值分析模型 | 第42-44页 |
| ·通用实体单元模型 | 第42-43页 |
| ·等效刚架斜压杆模型 | 第43-44页 |
| ·连续型简化模型 | 第44页 |
| ·本文数值分析模型 | 第44-53页 |
| ·RC外框的数值模型 | 第45-49页 |
| ·RC肋格的数值模型 | 第49-52页 |
| ·填充砌体的数值模型 | 第52-53页 |
| ·连接处理方法 | 第53页 |
| ·本文数值分析模型的验证 | 第53-63页 |
| ·墙体空框格试件的数值模拟 | 第54-57页 |
| ·墙体肋格单元试件的数值模拟 | 第57-58页 |
| ·墙体标准试件的数值模拟 | 第58-60页 |
| ·结构整体模型试件的数值模拟 | 第60-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 第3章 密肋复合板结构的地震位移响应分析 | 第66-104页 |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66-71页 |
| ·Pushover方法的一般步骤 | 第66-68页 |
| ·POA-BMPC算法 | 第68-70页 |
| ·MPA方法 | 第70-71页 |
| ·密肋复合板结构的承载力设计方法 | 第71-74页 |
| ·承载力设计方法的基本原则 | 第71-72页 |
| ·承载力设计方法的一般思路 | 第72-73页 |
| ·承载力设计方法的简化模型 | 第73-74页 |
| ·基于MPA方法的密肋复合板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验证 | 第74-101页 |
| ·算例的主要结构参数 | 第74-77页 |
| ·算例的地震动输入参数 | 第77-79页 |
| ·算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79-80页 |
| ·基于MPA法的计算结果 | 第80-90页 |
| ·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的计算结果 | 第90-94页 |
| ·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94-101页 |
| ·结论 | 第10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1-104页 |
| 第4章 密肋复合板结构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 | 第104-138页 |
| ·整体系数的基本概念 | 第104-105页 |
| ·参数设定与结构建模 | 第105-107页 |
| ·参数设定 | 第105-106页 |
| ·结构建模 | 第106-107页 |
| ·密肋复合板结构总能量的确定 | 第107-110页 |
| ·总能量计算的基本思路 | 第107页 |
| ·总能量计算的主要方法 | 第107-108页 |
| ·总能量计算方法的验证 | 第108-110页 |
| ·滞回耗能基于结构构件的分配 | 第110-123页 |
| ·连梁耗能占结构总耗能的比例E_(HCB)/E_H | 第111页 |
| ·混凝土外框耗能占结构总耗能的比例E_(HF)/E_H | 第111-114页 |
| ·混凝土肋格耗能占结构总耗能的比例E_(HR)/E_H | 第114-116页 |
| ·砌块耗能占结构总耗能的比例E_(HM)/E_H | 第116-117页 |
| ·界面耗能占结构总耗能的比例E_(HS)/E_H | 第117-118页 |
| ·耗能比例受结构高度H的影响分析 | 第118-123页 |
| ·滞回耗能基于楼层高度的分布 | 第123-136页 |
| ·耗能分布基于时程计算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124-130页 |
| ·耗能分布受结构高度H的影响分析 | 第130-136页 |
| ·每楼层滞回耗能的水平分布 | 第136-1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 第5章 密肋复合板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 | 第138-152页 |
| ·核心问题与解决办法 | 第138-140页 |
| ·Park-Ang模型及其变换 | 第138-139页 |
| ·构件能力设计方法的应用 | 第139-140页 |
| ·基本步骤 | 第140-142页 |
| ·承载力设计 | 第140-141页 |
| ·需求计算 | 第141-142页 |
| ·构件能力设计 | 第142页 |
| ·注意事项 | 第142-143页 |
| ·算例设计 | 第143-149页 |
| ·工程概况及地震动参数 | 第143-144页 |
| ·算例的承载力设计 | 第144-145页 |
| ·算例的需求计算 | 第145-147页 |
| ·算例的构件能力设计 | 第147-148页 |
| ·算例的对比验证 | 第148-1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9-15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2-156页 |
| ·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2-153页 |
|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53-1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6-166页 |
| 作者简历 | 第166-17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