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行为经济学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方法 | 第10-11页 |
1.4 论文的框架、创新点与不足 | 第11-13页 |
1.4.1 论文的框架 | 第11页 |
1.4.2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1-13页 |
2《市场波动》与希勒早期的行为经济学思想 | 第13-20页 |
2.1 行为经济学的起源 | 第13页 |
2.2 希勒早期经济思想 | 第13-18页 |
2.2.1 《市场波动》的综述 | 第14-15页 |
2.2.2 股票市场 | 第15-16页 |
2.2.3 债券市场 | 第16-17页 |
2.2.4 房地产市场 | 第17页 |
2.2.5 总体经济 | 第17-18页 |
2.3《市场波动》的意义 | 第18-20页 |
3 《非理性繁荣》与希勒成熟的行为经济学思想 | 第20-30页 |
3.1 《非理性繁荣》的综述 | 第20-21页 |
3.2 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 第21页 |
3.3 诱发市场波动的结构性因素 | 第21-25页 |
3.3.1 诱发市场波动的历史必然性 | 第22-24页 |
3.3.2 希勒教授对结构性因素的解释 | 第24-25页 |
3.4 影响股票价格变化的文化因素 | 第25-26页 |
3.4.1 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经济思想 | 第25-26页 |
3.4.2 新闻媒体对投资的影响 | 第26页 |
3.5 群众意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 第26-27页 |
3.5.1 希勒对信息传递模式的解释 | 第27页 |
3.6 影响社会经济的个体心理因素 | 第27-28页 |
3.6.1 股票价格的判断 | 第27-28页 |
3.6.2 对于保持投资或增加消费的选择 | 第28页 |
3.7 希勒对有效市场理论的否定 | 第28-29页 |
3.8《非理性繁荣》的实际意义 | 第29-30页 |
4 《动物精神》与《金融与好的社会》 | 第30-35页 |
4.1 动物精神理论 | 第30-32页 |
4.1.1 动物精神的第一因素:信心 | 第30页 |
4.1.2 动物精神的第二因素:公平 | 第30-31页 |
4.1.3 动物精神的第三个因素:腐败与欺诈 | 第31页 |
4.1.4 动物精神的第四个因素:货币幻觉 | 第31-32页 |
4.1.5 动物精神的第五个因素:公众行为的参照物 | 第32页 |
4.1.6 将动物精神理论引入宏观经济 | 第32页 |
4.2 金融与好的社会 | 第32-35页 |
4.2.1“金融”的含义 | 第32-33页 |
4.2.2 包含在金融体系中的角色 | 第33页 |
4.2.3 金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 第33-35页 |
5 希勒行为经济学思想的意义与启示 | 第35-38页 |
5.1 希勒行为经济学思想的意义 | 第35页 |
5.2 行为经济学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35-38页 |
5.2.1 行为经济学思想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启示 | 第36-37页 |
5.2.2 行为经济学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启示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