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花色苷、黑色素及环糊精的研究概况 | 第15-26页 |
1. 花色苷的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1 花色苷的稳定性 | 第15页 |
1.2 提取工艺 | 第15-16页 |
1.3 分离纯化 | 第16页 |
1.4 含量测定 | 第16页 |
1.5 生物活性 | 第16-17页 |
2. 植物黑色素的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2.1 植物黑色素的结构 | 第17-18页 |
2.2 提取工艺 | 第18-19页 |
2.3 理化性质 | 第19页 |
2.4 生理功能 | 第19页 |
2.5 植物黑色素资源研究 | 第19-20页 |
3. 环糊精和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概况 | 第20-26页 |
3.1. 环糊精简介 | 第20-21页 |
3.2. 环糊精包合物的简介 | 第21-26页 |
第二章 黑老虎花色苷提取物环糊精包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稳定性研究 | 第26-40页 |
1. 仪器与材料试剂 | 第26-27页 |
1.1 仪器 | 第26-27页 |
1.2 材料试剂 | 第2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2.1 黑老虎花色苷提取物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 提取物中总花色苷含量 | 第28页 |
2.3 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 | 第28页 |
2.4 提取物中总多酚含量 | 第28-29页 |
2.5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 第29页 |
2.6 包合物表征鉴定 | 第29-30页 |
2.7 包合率的测定 | 第30页 |
2.8 热重分析法 | 第30页 |
2.9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实验 | 第30页 |
2.10 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实验 | 第30-31页 |
2.11 Fe~(2+)离子还原能力测定实验 | 第31页 |
2.12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1-38页 |
3.1 总花色苷、多酚及黄酮含量 | 第31页 |
3.2 包合物表征鉴定 | 第31-34页 |
3.3 包合率的估测 | 第34-35页 |
3.4 热重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3.5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36页 |
3.6 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36-37页 |
3.7 Fe~(2+)离子还原能力测定 | 第37-38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黑老虎花色苷提取物及其包合物对溴酸钾诱导的氧化应激性肾损伤小鼠的影响 | 第40-47页 |
1. 仪器与材料试剂 | 第40-41页 |
1.1 仪器 | 第40-41页 |
1.2 材料试剂 | 第4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41页 |
2.2 组织样品的制备 | 第41-42页 |
2.3 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42-43页 |
2.4 病理切片的制备和观察 | 第43页 |
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4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3-45页 |
3.1 肾组织中各项生化指标的分析 | 第43-44页 |
3.2 血清中各项生化指标的分析 | 第44页 |
3.3 病理切片的分析 | 第44-45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不同提取方式所得乌饭树叶黑色素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7-52页 |
1. 仪器与材料试剂 | 第47-48页 |
1.1 仪器 | 第47-48页 |
1.2 材料试剂 | 第4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2.1 提取物制备 | 第48页 |
2.2 乌饭树叶总黄酮的测定 | 第48页 |
2.3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 第48-49页 |
2.4 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 | 第49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3.1 样品的总黄酮含量 | 第49页 |
3.2 体外抗氧化活性 | 第49-50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乌饭树叶黑色素提取物环糊精包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 第52-62页 |
1. 仪器与材料试剂 | 第52-53页 |
1.1 仪器 | 第52页 |
1.2 材料试剂 | 第52-5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2.1 环糊精包合乌饭树黑色素提取物的制备 | 第53页 |
2.2 包合物表征鉴定 | 第53页 |
2.3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实验 | 第53页 |
2.4 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实验 | 第53页 |
2.5 Fe~(2+)离子还原能力测定实验 | 第53-54页 |
2.6 包合物稳定性实验 | 第54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5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4-61页 |
3.1 包合物表征分析 | 第54-56页 |
3.2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56-57页 |
3.3 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57-58页 |
3.4 Fe~(2+)离子还原能力测定实验 | 第58页 |
3.5 包合物稳定性分析 | 第58-61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缩略词表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