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 | 第12-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榆林市淤地坝管理现状 | 第16-23页 |
2.1 榆林市地形地貌与水资源 | 第16-17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2.1.2 水资源 | 第16-17页 |
2.2 榆林市淤地坝发展概述 | 第17-20页 |
2.2.1 榆林市淤地坝发展历程 | 第17页 |
2.2.2 榆林市淤地坝现状 | 第17-20页 |
2.3 榆林市淤地坝管理概况 | 第20-22页 |
2.3.1 管理主体 | 第20页 |
2.3.2 管理依据 | 第20页 |
2.3.3 管理范围 | 第20页 |
2.3.4 管理措施 | 第20页 |
2.3.5 管理模式 | 第20-21页 |
2.3.6 汛期管理 | 第21页 |
2.3.7 定期排查 | 第21-22页 |
2.4 榆林市淤地坝管理成效 | 第22-23页 |
2.4.1 政策与运作 | 第22页 |
2.4.2 典型与示范 | 第22页 |
2.4.3 分类与分级 | 第22页 |
2.4.4 指导与服务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榆林市淤地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3.1 前期因素 | 第23页 |
3.1.1 配套设施不健全 | 第23页 |
3.1.2 管护人员素质偏低 | 第23页 |
3.2 规划建设问题 | 第23-24页 |
3.2.1 科学规划不合理 | 第23页 |
3.2.2 工程设计存在缺陷 | 第23-24页 |
3.2.3 工程质量参差不齐 | 第24页 |
3.2.4 工程监管缺位 | 第24页 |
3.2.5 监理人员素质不高 | 第24页 |
3.3 管理机制问题 | 第24-25页 |
3.3.1 权责不明 | 第24页 |
3.3.2 安全意识淡薄 | 第24页 |
3.3.3 管护粗放 | 第24-25页 |
3.3.4 利用效率低 | 第25页 |
3.3.5 管理机制松散 | 第25页 |
3.3.6 社会参与淤地坝管理的水平低 | 第25页 |
3.3.7 管护资金缺乏 | 第25页 |
3.4 监督和执法问题 | 第25-27页 |
3.4.1 监督监管不到位 | 第25页 |
3.4.2 水利执法不健全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榆林市淤地坝管理的优化方案 | 第27-37页 |
4.1 榆林市淤地坝管理基本工作原则 | 第27-28页 |
4.1.1 优先节水,适度开发 | 第27页 |
4.1.2 统筹兼顾,科学布局 | 第27页 |
4.1.3 生态保护,科学治理 | 第27页 |
4.1.4 改革推动,科学管理 | 第27-28页 |
4.1.5 以人为本,依法治水 | 第28页 |
4.1.6 科学发展,骨干先行 | 第28页 |
4.2 榆林市淤地坝管理的基本策略 | 第28-32页 |
4.2.1 完善基础,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 第28-29页 |
4.2.2 科学规划,提高工程质量 | 第29-30页 |
4.2.3 加强淤地坝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充分发挥淤地坝的综合作用 | 第30-31页 |
4.2.4 强化淤地坝管理的监督和执法力度 | 第31-32页 |
4.3 保障措施 | 第32-33页 |
4.3.1 组织领导 | 第32页 |
4.3.2 宣传推动 | 第32页 |
4.3.3 保障投入 | 第32页 |
4.3.4 基础构建 | 第32页 |
4.3.5 管理创新 | 第32-33页 |
4.3.6 监督管理 | 第33页 |
4.4.榆林市淤地坝管理的优化建议 | 第33-37页 |
4.4.1 淤地坝管理的总体布局 | 第33页 |
4.4.2 政府主导的管理 | 第33-35页 |
4.4.3 市场经济主导的管理模式 | 第35-36页 |
4.4.4 市场+政府的管理 | 第36页 |
4.4.5 产权制度改革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个人简介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