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损伤力学及岩石断口分析发展概述 | 第10-12页 |
1.2.2 损伤力学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2.3 损伤变量的检测方法 | 第14-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特色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本文的特色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损伤力学与岩石断口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19-29页 |
2.1 损伤力学的基本理论 | 第19-27页 |
2.1.1 损伤力学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1.2 损伤变量 | 第20-22页 |
2.1.3 等效性假设 | 第22-25页 |
2.1.4 岩石损伤现象和损伤机理 | 第25-27页 |
2.2 膏溶角砾岩破裂断口的分形特征 | 第27-28页 |
2.2.1 概述 | 第27页 |
2.2.2 岩石断口的分形几何分析 | 第27-28页 |
2.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膏溶角砾岩损伤演化试验研究 | 第29-52页 |
3.1 概述 | 第29页 |
3.2 试验简介 | 第29-31页 |
3.2.1 试样制备 | 第29-30页 |
3.2.2 试验仪器 | 第30-31页 |
3.3 岩石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 | 第31-33页 |
3.3.1 损伤变量的测量方法 | 第31-32页 |
3.3.2 试验过程 | 第32-33页 |
3.4 试验结果 | 第33-41页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51页 |
3.5.1 损伤变量的计算 | 第41-49页 |
3.5.2 损伤临界值 | 第49-50页 |
3.5.3 泊松比 | 第50-51页 |
3.5.4 膏溶角砾岩的损伤演化特征 | 第51页 |
3.6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膏溶角砾岩损伤演化模型探讨 | 第52-66页 |
4.1 概述 | 第52页 |
4.2 岩石损伤演化模型 | 第52-56页 |
4.3 膏溶角砾岩损伤演化模型研究 | 第56-61页 |
4.4 膏溶角砾岩双标量损伤模型 | 第61-65页 |
4.4.1 古典各向同性损伤理论的局限性 | 第61-62页 |
4.4.2 各向同性弹性损伤的双标量损伤模型 | 第62-63页 |
4.4.3 双标量损伤模型的应用 | 第63-64页 |
4.4.4 讨论 | 第64-65页 |
4.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膏溶角砾岩断口几何特性研究 | 第66-81页 |
5.1 概述 | 第66页 |
5.2 岩石断口表面三维粗糙数据的获取 | 第66-67页 |
5.2.1 岩石试样的选取与制备 | 第66-67页 |
5.2.2 试验设备 | 第67页 |
5.3 统计分析中的频数分布与数字特征 | 第67-69页 |
5.3.1 频数分布的意义 | 第67-68页 |
5.3.2 频率分布直方图 | 第68页 |
5.3.3 频数分布的特征数字 | 第68-69页 |
5.4 地理信息系统(GIS)模拟技术 | 第69-72页 |
5.4.1 地理信息系统(GIS)概述 | 第69-70页 |
5.4.2 ArcView GIS 简介 | 第70-71页 |
5.4.3 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表面模型 | 第71-72页 |
5.4.4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岩石断口三维可视化中的应用 | 第72页 |
5.5 岩石断口几何特性分布规律的研究 | 第72-75页 |
5.5.1 岩石断口表面的三维可视化 | 第72-73页 |
5.5.2 断口粗糙高度的分布规律 | 第73-74页 |
5.5.3 断口坡度的分布规律 | 第74-75页 |
5.6 岩石断口的分形特征 | 第75-80页 |
5.6.1 岩石的分形理论概述 | 第75-77页 |
5.6.2 岩石断口的分形几何模型 | 第77-79页 |
5.6.3 岩石断口的分形描述 | 第79-80页 |
5.7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1页 |
6.2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