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法的误区及与国家法的关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11页 |
1、关于法、法律的产生阶段的问题 | 第7页 |
2、关于习惯法产生的时代和历史条件问题 | 第7-8页 |
3、关于习惯法的制订者是什么机构的问题 | 第8页 |
4、关于习惯法内容为谁服务的问题 | 第8页 |
5、关于习惯法的执法者的问题 | 第8-11页 |
二 关于习惯法产生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 | 第11-13页 |
1、阿兹克特人 | 第12页 |
2、云南景颇族 | 第12-13页 |
3、满族的“八家均分” | 第13页 |
三、习惯法产生的时代及其制定者 | 第13-18页 |
1、古希伯来人 | 第14页 |
2、中国盘村瑶族 | 第14-15页 |
3、土家族 | 第15-16页 |
4、法兰克人 | 第16页 |
5、非洲 | 第16-18页 |
四、关于习惯法内容的规定性的问题 | 第18-25页 |
1、关于婚姻家庭的习惯法 | 第18-21页 |
2、关于处理人身伤害的习惯法 | 第21-23页 |
3、关于首领职位的习惯法 | 第23-25页 |
五、关于执行习惯法的机构和方式 | 第25-28页 |
1、德意志人 | 第25页 |
2、中国独龙族 | 第25-26页 |
3、佤族 | 第26页 |
4、村落习惯法 | 第26-28页 |
六、习惯法的特点及其与国家法的互动和冲突 | 第28-31页 |
1、习惯法的特点 | 第28-29页 |
2、习惯法的定义与内涵 | 第29-30页 |
3、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冲突与互动 | 第30-31页 |
七、研究习惯法的意义 | 第31-37页 |
1、国家法的优势 | 第31-33页 |
2、立法者的误区 | 第33页 |
3、习惯法为“法” | 第33-34页 |
4、习惯法的现实意义 | 第34-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