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程反硝化除磷工艺特征及运行效能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6-18页 |
1.1.1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6-17页 |
1.1.2 短程硝化和反硝化除磷技术 | 第17-18页 |
1.2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 第18-25页 |
1.2.1 传统生物除磷原理 | 第19页 |
1.2.2 传统生物脱氮原理 | 第19-22页 |
1.2.3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 第22-25页 |
1.3 新型反硝化除磷脱氮技术 | 第25-27页 |
1.3.1 反硝化除磷理论 | 第25页 |
1.3.2 反硝化除磷工艺 | 第25-27页 |
1.4 聚磷菌与聚糖菌 | 第27-32页 |
1.4.1 聚磷菌 | 第28-30页 |
1.4.2 聚糖菌 | 第30-32页 |
1.5 NO_2~-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 | 第32-33页 |
1.6 生物脱氮除磷数学模型 | 第33-36页 |
1.6.1 ASM2D模型 | 第34页 |
1.6.2 Barker & Dold模型 | 第34-35页 |
1.6.3 Delft模型 | 第35-36页 |
1.7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1.7.1 存在问题 | 第36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44页 |
2.1 双污泥脱氮除磷系统 | 第38-40页 |
2.1.1 反硝化除磷单元 | 第38-39页 |
2.1.2 短程硝化单元 | 第39-40页 |
2.2 污泥驯化和系统启动 | 第40页 |
2.3 试验原水 | 第40-41页 |
2.4 静态试验装置 | 第41页 |
2.5 分析方法 | 第41-44页 |
2.5.1 常规指标 | 第41-42页 |
2.5.2 其它项目 | 第42页 |
2.5.3 PCR-DGGE分析 | 第42-44页 |
第3章 间歇曝气条件下短程硝化的实现与机理 | 第44-62页 |
3.1 短程硝化控制策略 | 第44-45页 |
3.2 硝化系统设计 | 第45-46页 |
3.3 间歇曝气硝化系统运行效能 | 第46-52页 |
3.3.1 硝化速率 | 第46-48页 |
3.3.2 脱氮效率 | 第48-50页 |
3.3.3 污泥产率 | 第50页 |
3.3.4 NO_2~-积累 | 第50-52页 |
3.4 泥龄对NO_2~-积累的影响 | 第52-56页 |
3.4.1 NH_4~+氧化 | 第52-54页 |
3.4.2 NO_2~-氧化 | 第54-56页 |
3.5 NO_2~-积累机理 | 第56-61页 |
3.5.1 生物量指数 | 第56页 |
3.5.2 动力学常数测定 | 第56-58页 |
3.5.3 积累机理分析 | 第58-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特征 | 第62-91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3-64页 |
4.1.1 SBR除磷系统 | 第63页 |
4.1.2 NO_2~-为电子受体的DPAO驯化 | 第63-64页 |
4.2 NO_2~-对运行效能的影响 | 第64-70页 |
4.2.1 PO_4~(3-)去除 | 第65-68页 |
4.2.2 NO_x~-去除 | 第68-70页 |
4.3 反硝化除磷效率 | 第70-72页 |
4.3.1 NO_2~-与NO_3~-比较 | 第70-71页 |
4.3.2 缺氧与好氧除磷比较 | 第71-72页 |
4.4 反硝化除磷化学计量学 | 第72-75页 |
4.5 NO_2~-对PAO/GAO生长的影响 | 第75-77页 |
4.6 NO_2~-对缺氧吸磷的抑制 | 第77-80页 |
4.6.1 试验设计 | 第77-78页 |
4.6.2 试验结果 | 第78-80页 |
4.7 PAO的功能分类 | 第80-85页 |
4.7.1 不同PAO的定量方法 | 第81-82页 |
4.7.2 除磷系统中PAO的组成特点 | 第82-85页 |
4.8 16S rDNA的DGGE分析 | 第85-88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88-91页 |
第5章 pH对PAO与GAO竞争关系的影响 | 第91-113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92-93页 |
5.1.1 反硝化除磷系统优化运行 | 第92页 |
5.1.2 PO_4~(3-)化学沉淀试验 | 第92页 |
5.1.3 糖原再生试验 | 第92页 |
5.1.4 pH对DPAO厌氧代谢的影响 | 第92-93页 |
5.2 pH对运行效能的影响 | 第93-99页 |
5.2.1 PO_4~(3-)化学沉淀 | 第93-94页 |
5.2.2 PO_4~(3-)/NO_2~-去除 | 第94-97页 |
5.2.3 污泥中糖原含量的变化 | 第97-98页 |
5.2.4 电子受体与糖原再生 | 第98-99页 |
5.3 反硝化除磷化学计量学 | 第99-101页 |
5.4 pH对DPAO厌氧代谢的影响 | 第101-106页 |
5.4.1 DPAO富集度检验 | 第101-102页 |
5.4.2 pH对厌氧释磷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5.4.3 pH对糖原降解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5 DPAO乙酸吸收动力学 | 第106-109页 |
5.5.1 pH对乙酸去除速率的影响 | 第106页 |
5.5.2 乙酸吸收动力学模型 | 第106-108页 |
5.5.3 动力学常数求解 | 第108-109页 |
5.6 PAO/GAO(乙酸)竞争模型 | 第109-11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6章 短程反硝化除磷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效能 | 第113-123页 |
6.1 双污泥系统启动 | 第114-116页 |
6.2 系统运行效能 | 第116-121页 |
6.2.1 污染物去除 | 第116-118页 |
6.2.2 DPAO污泥特性 | 第118-119页 |
6.2.3 硝化菌活性 | 第119-121页 |
6.3 双污泥系统优点——计量学分析 | 第121-12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结论 | 第12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3-145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45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145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个人简历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