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建永定桥水库坝址区渗漏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3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2章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条件概况 | 第13-18页 |
·地理位置 | 第13页 |
·气象水文 | 第13-14页 |
·地形地貌 | 第14-15页 |
·地层岩性 | 第15页 |
·地质构造 | 第15-18页 |
第3章 坝址区岩溶类型及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 第18-23页 |
·可溶岩地层的分布 | 第18页 |
·岩溶发育类型 | 第18-21页 |
·地表岩溶 | 第18-19页 |
·地下岩溶 | 第19-21页 |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 第21-23页 |
·地层岩性对岩溶发育的的影响 | 第21页 |
·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的影响 | 第21-22页 |
·水动力条件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 第22-23页 |
第4章 坝址区水文地质研究 | 第23-42页 |
·坝址区地质概况 | 第23-26页 |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地层岩性 | 第23-24页 |
·地质构造 | 第24-26页 |
·坝址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28页 |
·地下水出露状况 | 第26-27页 |
·地下水类型 | 第27-28页 |
·岩体透水性 | 第28页 |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第28页 |
·坝址水文地质结构 | 第28-32页 |
·坝址地质结构特征 | 第28-29页 |
·坝址河谷岩溶水文地质结构 | 第29页 |
·坝址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29页 |
·河床地层渗透性分带 | 第29-32页 |
·坝址区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 第32-42页 |
·水化学实验分析 | 第32-36页 |
·坝址区水化学特征 | 第36-40页 |
·水化学成因分析 | 第40-42页 |
第5章 坝址区地下水连通性实验研究 | 第42-47页 |
·变流量连通实验 | 第42-44页 |
·变流量连通实验目的 | 第42页 |
·变流量连通试验范围 | 第42页 |
·变流量连通试验观测点设置 | 第42-43页 |
·变流量连通试验过程 | 第43页 |
·变流量连通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4页 |
·示踪连通实验 | 第44-47页 |
·示踪连通试验目的 | 第44页 |
·示踪连通试验范围与观测点设置 | 第44页 |
·示踪连通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示踪连通试验过程 | 第45页 |
·示踪连通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47页 |
第6章 坝址区渗漏分析及处理措施 | 第47-57页 |
·库区渗漏的地质条件 | 第47-49页 |
·地形地貌 | 第47页 |
·岩性及地质构造 | 第47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7-49页 |
·坝址渗漏分析 | 第49-51页 |
·坝基渗漏分析 | 第50页 |
·左坝肩绕坝渗漏分析 | 第50页 |
·右坝肩绕坝渗漏分析 | 第50-51页 |
·渗流模型与渗漏计算 | 第51-55页 |
·渗流偏微分方程 | 第51页 |
·定解条件 | 第51-52页 |
·渗漏量计算 | 第52-55页 |
·坝址渗漏处理措施 | 第55-57页 |
·坝基渗漏处理措施 | 第55页 |
·左坝肩绕坝渗漏处理措施 | 第55页 |
·右坝肩绕坝渗漏处理措施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