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旌表制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辽朝旌表制度范围界定 | 第10-12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1.4 研究思路与史料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辽朝旌表制的发展与演变 | 第17-21页 |
| 2.1 旌表制度形成阶段 | 第17-19页 |
| 2.2 旌表制度完善阶段 | 第19-20页 |
| 2.3 旌表制度成熟阶段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辽朝旌表类型 | 第21-35页 |
| 3.1 旌表忠义 | 第21-27页 |
| 3.1.1 赫赫功劳者 | 第21-22页 |
| 3.1.2 身负忠节者 | 第22-26页 |
| 3.1.3 恪尽职守者 | 第26-27页 |
| 3.2 旌表孝悌 | 第27-31页 |
| 3.2.1 高年 | 第27-28页 |
| 3.2.2 累世同居者 | 第28-30页 |
| 3.2.3 仁孝者 | 第30-31页 |
| 3.3 旌表节烈 | 第31-35页 |
| 3.3.1 出嫁从夫者 | 第31-32页 |
| 3.3.2 夫死殉夫者 | 第32页 |
| 3.3.3 宁死不为贼辱者 | 第32-33页 |
| 3.3.4 贤良淑德者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辽朝旌表方式 | 第35-42页 |
| 4.1 拜官赐号 | 第35-36页 |
| 4.2 下诏褒美、赐诗 | 第36-37页 |
| 4.3 赐执手、酒宴 | 第37-38页 |
| 4.4 赐碑、立祠庙、画像 | 第38-40页 |
| 4.5 编入国史 | 第40页 |
| 4.6 实物赏赐、免徭役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辽朝旌表制度特征与作用 | 第42-47页 |
| 5.1 辽朝旌表制度特征 | 第42-43页 |
| 5.1.1 辽朝旌表方式的多样性 | 第42页 |
| 5.1.2 辽朝旌表制度未显强势的控制力 | 第42-43页 |
| 5.1.3 阶段性特征明显 | 第43页 |
| 5.2 辽朝旌表制度作用 | 第43-47页 |
| 5.2.1 促进辽朝儒学社会化 | 第43-44页 |
| 5.2.2 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 第44-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