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生物制品药物的生产论文--氨基酸、肽、蛋白质论文

金枪鱼降血压肽的基因设计、克隆表达和活性评价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缩写表第18-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0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20页
    1.2 基因工程法制备降血压肽的问题第20-21页
    1.3 基因工程法制备降血压肽的策略第21-26页
        1.3.1 重组蛋白的表达系统第21-24页
        1.3.2 重组蛋白的纯化第24-25页
        1.3.3 重组蛋白切割方式第25-26页
        1.3.4 多肽的分离纯化第26页
        1.3.5 多肽的快速定量第26页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意义及内容第26-30页
        1.4.1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26-27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27-30页
第二章 金枪鱼降血压肽Tuna AI工程菌的构建第30-51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30-33页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第30-33页
        2.2.2 试验仪器及设备第33页
    2.3 试验方法第33-43页
        2.3.1 软件的设计第33-34页
        2.3.2 Tuna AI的串联表达设计第34-35页
        2.3.3 基因单元的优化和多肽水解(酶解)体系的筛选第35页
        2.3.4 Tuna AI的串联基因的构建第35-37页
        2.3.5 定向递归连接法构建高拷贝多聚体第37-38页
        2.3.6 表达载体的构建、转化和鉴定第38-39页
        2.3.7 质粒的提取第39页
        2.3.8 胶回收第39页
        2.3.9 CaCl_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第39-40页
        2.3.10 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第40页
        2.3.11 菌落PCR第40-41页
        2.3.12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41-42页
        2.3.13 Tricine-SDS-PAGE电泳第42-4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43-49页
        2.4.1 Tuna AI串联基因的软件设计第43-47页
        2.4.2 降血压肽串联基因的构建第47-49页
        2.4.3 工程菌诱导表达第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工程菌培养条件优化第51-70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52-53页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第52-53页
        3.2.2 试验仪器及设备第53页
    3.3 试验方法第53-60页
        3.3.1 种子液的制备第54页
        3.3.2 工程菌的诱导表达第54页
        3.3.3 超声辅助尿素清洗法纯化包涵体第54-55页
        3.3.4 Ni~(2+)柱亲和法纯化蛋白第55页
        3.3.5 SDS-PAGE电泳第55-56页
        3.3.6 蛋白含量测定第56-57页
        3.3.7 诱导时间和温度对包涵体表达的影响第57页
        3.3.8 最适诱导培养基的选择第57页
        3.3.9 金属离子及其螯合剂对包涵体表达的影响第57-58页
        3.3.10 氨基酸对包涵体表达的影响第58页
        3.3.11 IPTG诱导后超声处理对包涵体表达的影响第58-60页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0-68页
        3.4.1 重组蛋白包涵体的纯化第60-61页
        3.4.2 最适诱导时间和温度的选择第61-63页
        3.4.3 最适培养基的选择第63-64页
        3.4.4 金属离子和及其螯合剂对包涵体表达的影响第64-65页
        3.4.5 氨基酸对包涵体表达的影响第65-67页
        3.4.6 诱导后超声处理对包涵体表达的影响第67-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重组Tuna AI纯化及其活性与安全性评价第70-85页
    4.1 引言第70页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70-72页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第70-71页
        4.2.2 试验仪器及设备第71-72页
    4.3 试验方法第72-78页
        4.3.1 工程菌的优化条件诱导表达第72页
        4.3.2 降血压肽Tuna AI的制备第72-75页
        4.3.3 降血压肽Tuna AI的组成测定第75页
        4.3.4 降血压肽Tuna AI的ACE抑制活性测定第75-76页
        4.3.5 降血压肽Tuna AI的安全性评价动物试验第76-77页
        4.3.6 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试验第77-78页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8-84页
        4.4.1 重组降血压肽Tuna AI的制备结果与鉴定第78-80页
        4.4.2 重组Tuna AI的ACE抑制活性第80-81页
        4.4.3 Tuna AI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第81页
        4.4.4 Tuna AI的内毒素炎症反应检测第81-82页
        4.4.5 重组降血压肽Tuna AI的急性毒性分析第82-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重组Tuna AI降血压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的探讨第85-100页
    5.1 引言第85页
    5.2 材料与仪器第85-86页
        5.2.1 实验动物第85-86页
        5.2.2 实验仪器第86页
        5.2.3 主要试剂第86页
        5.2.4 主要溶液及试剂配制第86页
    5.3 实验方法第86-89页
        5.3.1 样品处理第86-87页
        5.3.2 实验动物第87页
        5.3.3 分组和给药剂量第87页
        5.3.4 大鼠血压测定第87-88页
        5.3.5 血常规指标和生化指标测测定第88页
        5.3.6 组织ACE的提取第88-89页
        5.3.7 SERCA 2a和内皮素基因的实时定量RT-PCR第89页
        5.3.8 数据统计第89页
    5.4 结果和分析第89-98页
        5.4.1 一次性灌胃给药对大鼠血压的影响第89-91页
        5.4.2 长期灌胃给药对大鼠的影响第91-93页
        5.4.3 长期灌胃重组降血压肽对大鼠体重的影响第93-94页
        5.4.4 肝脏、肾脏和心脏组织形态学观察第94-96页
        5.4.5 血常规指标和生化指标测测定第96-97页
        5.4.6 SHR组织的ACE活性测定第97页
        5.4.7 Tuna AI对SERCA 2a和内皮素基因的调节第97-98页
    5.5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六章 降血压肽Tuna AI的ELISA检测方法研究第100-111页
    6.1 引言第100页
    6.2 仪器和试剂第100-102页
        6.2.1 试剂第100-101页
        6.2.2 仪器与设备第101页
        6.2.3 溶液配制第101-102页
        6.2.4 实验动物第102页
    6.3 试验方法第102-106页
        6.3.1 抗原合成及鉴定第102-103页
        6.3.2 多抗血清的制备第103页
        6.3.3 多抗血清效价的测定第103-104页
        6.3.4 多抗血清Sepharose-BSA柱制备第104页
        6.3.5 多抗血清Sepharose-BSA柱纯化第104页
        6.3.6 多克隆抗体的纯化第104页
        6.3.7 抗原和多克隆抗体纯度分析第104页
        6.3.8 抗体效价测定及工作浓度选择第104-105页
        6.3.9 间接竞争ELISA程序第105页
        6.3.10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第105-106页
    6.4 结果与分析第106-109页
        6.4.1 TunaAI-BSA蛋白纯度和偶联度分析第106页
        6.4.2 抗体效价测定及工作浓度的确定第106-107页
        6.4.3 多克隆抗体的纯化及纯度分析第107-108页
        6.4.4 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第108页
        6.4.5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第108-109页
    6.5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第111-115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11-114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14页
    7.3 研究工作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25-129页
    1、项目第125页
    2、论文第125-126页
    3、软件著作权第126-127页
    4、专利第127-129页
附件(程序代码)第129-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带标记核磁共振图像的左心室运动分析
下一篇:面向X10的数据流程序编译优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