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化功能的嬗变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 前言 | 第5-6页 |
| 一、 家庭的社会化功能所依赖的基础 | 第6-19页 |
| (一) 家庭社会化功能的界定 | 第6-7页 |
| (二) 人的生物性前提 | 第7-9页 |
| (三) 社会化的必然性 | 第9-11页 |
| (四) 社会规范的习得 | 第11-12页 |
| (五) 两种属性的冲突与和谐 | 第12-14页 |
| (六) 人格的社会化与不完全社会化 | 第14-17页 |
| (七) 不完全社会化与未成年人犯罪 | 第17-19页 |
| 二、 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对家庭社会化的影响 | 第19-32页 |
| (一) 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 第20-22页 |
| (二) 家庭规模与社会化功能的变化 | 第22-24页 |
| 1、 家庭规模的变化与施行社会化主体的变化 | 第23-24页 |
| 2、 家庭社会化内容的变化 | 第24页 |
| (三) 两种现代家庭模式社会化功能的发挥 | 第24-30页 |
| 1、 核心家庭 | 第25-28页 |
| 2、 破裂家庭 | 第28-30页 |
| (四) 家庭功能变化对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影响 | 第30-32页 |
| 三、 家教方式失当与家庭的社会化功能 | 第32-39页 |
| (一) 压制型 | 第33-35页 |
| (二) 放纵型 | 第35-37页 |
| (三) 爱的专制型 | 第37-38页 |
| (四) 疏导型 | 第38-39页 |
| 四、 现代传媒在家庭社会化中的作用 | 第39-45页 |
| (一) 传播手段的现代化 | 第40-41页 |
| (二) 信息选择的多样性 | 第41-43页 |
| (三) 私秘性 | 第43-44页 |
| (四) 虚拟性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书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