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以昆明市富民县款庄镇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8-14页 |
一、论文研究的问题 | 第8页 |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 国外文献 | 第9-11页 |
(二) 国内文献 | 第11-12页 |
四、论文的研究手段和思路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手段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建设乡镇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渊源 | 第14-22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一) 马克思政府宗旨及其一脉相承理论 | 第14-15页 |
(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5-16页 |
(三) 流程再造理论 | 第16-17页 |
二、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 第17-18页 |
三、乡镇服务型政府的衡量标准 | 第18-22页 |
(一) 建立为民服务中心 | 第19页 |
(二) 明确为民服务职责 | 第19-20页 |
(三) 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 第20-21页 |
(四) 不断创新为民服务内容 | 第21页 |
(五) 建立为民服务绩效评估体系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款庄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 | 第22-41页 |
一、款庄镇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 | 第22-24页 |
(一) 积极调整行政管理建制 | 第22-23页 |
(二) 着力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 | 第23页 |
(三) 改革进程中的思考 | 第23-24页 |
二、款庄镇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 | 第24-26页 |
(一) 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推动力 | 第24-25页 |
(二) 构建为民服务载体 | 第25页 |
(三) 变革服务模式 | 第25-26页 |
三、款庄镇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 | 第26-34页 |
(一) “为民服务中心”的创建与兴起 | 第26页 |
(二) “为民服务中心”组织结构的形成与调整 | 第26-28页 |
(三) 建立和完善“为民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 | 第28-30页 |
(四) “为民服务中心”对镇政府职能与行为的影响 | 第30-34页 |
四、款庄镇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效果 | 第34-41页 |
(一) 镇政府凸显了新的功能特点 | 第34-40页 |
(二) 镇干部职工实现了初步转型 | 第40页 |
(三) 有效提升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款庄镇服务型政府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 第41-44页 |
一、服务功能与管制功能之间的矛盾 | 第41页 |
二、行政体制方面的制约 | 第41-42页 |
三、行政环境方面的困扰 | 第42页 |
四、行政机构方面的冲突 | 第42-43页 |
五、行政职能方面的残缺 | 第43页 |
六、行政绩效评估方面的错位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款庄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44-49页 |
一、主要问题 | 第44-45页 |
(一) 行政理念不适应 | 第44页 |
(二) 行政方法不适应 | 第44页 |
(三) 行政运行体制不适应 | 第44-45页 |
(四) 主要职能不适应 | 第45页 |
(五) 干部工作机制不适应 | 第45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45-49页 |
(一) 自治性不足 | 第45-46页 |
(二) 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 第46页 |
(三) 传统地域文化的冲击 | 第46-47页 |
(四) 机构改革与职能改革的不匹配 | 第47页 |
(五) 干部体制机制的制约 | 第47页 |
(六) 考核机制导向的缺失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款庄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思路 | 第49-56页 |
一、树立服务至上的政府理念 | 第49-50页 |
(一) 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建设 | 第49-50页 |
(二) 款庄镇政府的理念构思 | 第50页 |
二、追求人民满意的政府目标 | 第50-51页 |
三、找准公共服务执行者的角色定位 | 第51页 |
四、改革服务职能 | 第51-52页 |
五、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乡镇财政体制 | 第52-53页 |
六、改革考核机制 | 第53-56页 |
(一) 把握正确的考核评估价值取向 | 第53-54页 |
(二) 调整乡镇政府考核评估的内容 | 第54页 |
(三) 优化考核标准和程序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