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因果关系理论之前提 | 第10-11页 |
一、目的犯之于因果关系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因果关系的三大原则 | 第10-11页 |
(一) 时间性 | 第10-11页 |
(二) 客观性 | 第11页 |
(三) 目的性 | 第11页 |
第二章 因果关系研究之条件说 | 第11-19页 |
一、概述 | 第11-12页 |
二、条件说在因果关系研究中的评价 | 第12页 |
三、传统理论视角下:条件说在因果关系研究中的不足 | 第12-17页 |
(一) 介绍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二) 对于不足的讨论 | 第13-17页 |
四、对条件说优点的讨论 | 第17-18页 |
五、条件说、因果关系说、客观归责说三者的对比 | 第18-19页 |
六、结论——对条件说的认识 | 第19页 |
第三章 对于“因果关系理论”的重新认识 | 第19-41页 |
一、目前的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不合理性探讨 | 第19-23页 |
(一) 对于因果关系的属性争辩的意义——主观性还是客观性 | 第19-20页 |
(二) 以追求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 第20-23页 |
二、“因果关系”在刑法体系中的定位 | 第23-24页 |
(一) 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结果与因果关系中的结果的关系 | 第23-24页 |
(二) 因果关系的定位及意义 | 第24页 |
三、新理论下的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范围 | 第24-29页 |
(一) 结果范围的研究 | 第25-28页 |
(二) 行为范围的研究 | 第28-29页 |
四、新刑法因果关系的产生与责任理论 | 第29-33页 |
(一) 责任问题的形式探讨——因果关系研究的困境和人权保障的要求 | 第29页 |
(二) 责任问题的实质探讨 | 第29-30页 |
(三) 确立危险责任的意义 | 第30-31页 |
(四) 危险归责的内容:主观归责与客观归责 | 第31-32页 |
(五) 危险责任的理论依据 | 第32-33页 |
五、新刑法因果关系下的危险责任的限定 | 第33-36页 |
(一) 客观归责之法益对于责任的限制 | 第33-34页 |
(二) 主观归责之危险责任的减轻 | 第34-35页 |
(三) 形式责任与实质责任的讨论 | 第35页 |
(四) 危险责任标准确立的意义 | 第35-36页 |
六、新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对于条件说的评价 | 第36-37页 |
(一) 对“条件说”的评价 | 第36页 |
(二) 条件说对于新刑法因果关系的意义 | 第36-37页 |
七、结果归责问题的类型模式 | 第37-38页 |
(一) 类型要件说明 | 第37页 |
(二) 类型归纳 | 第37-38页 |
八、典型案例探讨 | 第38-40页 |
九、责任标准立法化的建议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