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境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简要述评 | 第13页 |
1.4 论文结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13-15页 |
1.4.1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1.5.1 论文的创新 | 第15页 |
1.5.2 论文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财务质量评价的理论分析 | 第16-25页 |
2.1 财务质量及其内在要求 | 第16-17页 |
2.1.1 财务质量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2.1.2 财务质量的内在特征 | 第16-17页 |
2.2 财务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公司契约理论 | 第17-18页 |
2.2.2 价值评估理论 | 第18页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19页 |
2.2.4 战略价值管理导向理论 | 第19-20页 |
2.2.5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 | 第20页 |
2.3 财务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20-21页 |
2.3.1 资金提供者 | 第20页 |
2.3.2 内部经营管理者 | 第20-21页 |
2.3.3 相关政府管理部门 | 第21页 |
2.3.4 资本市场的评论者 | 第21页 |
2.4 财务质量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21-23页 |
2.4.1 安全性 | 第21-22页 |
2.4.2 成长性 | 第22页 |
2.4.3 盈利性 | 第22-23页 |
2.5 财务质量的表达工具分析 | 第23-24页 |
2.5.1 财务质量的表达工具 | 第23页 |
2.5.2 财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3-24页 |
2.6 财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简要描述 | 第24-25页 |
2.6.1 财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 | 第24页 |
2.6.2 财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设计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3.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 | 第25-27页 |
3.1.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界定 | 第25页 |
3.1.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过程 | 第25-26页 |
3.1.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 | 第26-27页 |
3.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现状 | 第27-29页 |
3.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3.3.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资本规模偏小 | 第29-30页 |
3.3.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平均收益低于“非农”类上市公司 | 第30-31页 |
3.3.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债务结构不合理,负债能力偏低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 第32-42页 |
4.1 财务质量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2-33页 |
4.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 第33-42页 |
4.2.1 评价方法 | 第33页 |
4.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3-34页 |
4.2.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 第34-42页 |
第五章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质量提升的对策 | 第42-47页 |
5.1 强化公司财务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力度 | 第42-43页 |
5.2 加强公司体制与机制的改革 | 第43页 |
5.2.1 加强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行力度 | 第43页 |
5.2.2 加强上市公司奖惩机制的建立 | 第43页 |
5.3 加强主经营业务力度 | 第43-44页 |
5.4 加强农业上市公司产品的创新 | 第44页 |
5.4.1 加强产品的技术创新,坚持发展高科技研发 | 第44页 |
5.4.2 增强产品的品牌簇群能力 | 第44页 |
5.5 提升投资者素质 | 第44-45页 |
5.6 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 | 第45-47页 |
5.6.1 优化政府对农业上市公司优惠政策的结构 | 第45-46页 |
5.6.2 加大政府对弱势农业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4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