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论文

皖南耕地地力评价区域汇总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文献综述第7-13页
    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2 研究意义第8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8-10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8-9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9-10页
    1.4 我国耕地地力评价的方法第10-12页
    1.5 耕地地力评价原则第12-13页
        1.5.1 代表性原则第12页
        1.5.2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第12页
        1.5.3 综合性与主导性原则第12页
        1.5.4 科学性原则第12-13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3-16页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第13-14页
    2.2 地形地貌第14页
    2.3 气候概况第14-15页
    2.4 农业生产概况第15-16页
3 材料、方法及数据处理第16-22页
    3.1 资料收集第16-17页
        3.1.1 图件资料第16页
        3.1.2 采样资料第16-17页
        3.1.3 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第17页
        3.1.4 其他资料第17页
    3.2 本文研究方法第17页
    3.3 数据处理第17-22页
        3.3.1 土壤图及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的处理第17-20页
        3.3.2 土壤养分数据的处理第20-22页
4 耕地地力评价过程第22-34页
    4.1 评价单元的划分第22页
    4.2 评价单元值的提取第22-23页
    4.3 参评因素的选取及其权重确定第23-24页
    4.4 隶属度的确定第24-29页
    4.5 建立评价模型并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第29-31页
    4.6 耕地地力等级的划分第31-34页
5 结果与讨论第34-41页
    5.1 耕地地力等级的行政区域分布第34页
    5.2 耕地地力等级描述第34-37页
    5.3 与县级耕地地力结果的比较分析第37-41页
        5.3.1 比较分析的意义第37页
        5.3.2 比较分析的方法第37-39页
        5.3.3 等级差结果第39-40页
        5.3.4 等级差原因分析第40-4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41-43页
    6.1 研究的主要成果第41页
    6.2 经验总结第41页
    6.3 数据说明第41-42页
    6.4 研究展望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7页
致谢第47-48页
作者简介第48页
成果清单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标准体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层次分析模糊模型与BP神经网络的凤台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