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规则
摘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自认规则概述 | 第8-14页 |
一、自认与自认规则 | 第8-9页 |
(一) 自认 | 第8页 |
(二) 自认规则 | 第8-9页 |
二、自认规则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 第9-12页 |
(一) 自认规则的历史渊源 | 第9-10页 |
(二) 自认规则的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三、两大法系自认规则的介绍 | 第12-14页 |
(一) 大陆法系的自认规则 | 第12-13页 |
(二) 英美法系的自认规则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自认规则的理论争议及其构建 | 第14-27页 |
一、自认的属性 | 第14-17页 |
(一) 证据说、证据规则说、诉讼行为说 | 第14-15页 |
(二) 意思表示说、观念通知说 | 第15-16页 |
(三) 笔者观点 | 第16-17页 |
二、自认的构成要件 | 第17-20页 |
(一) 自认的主体要件 | 第17-18页 |
(二) 自认的客体要件 | 第18-20页 |
(三) 自认的时空要件 | 第20页 |
三、自认的效力 | 第20-23页 |
(一) 对自认方的拘束力 | 第21页 |
(二) 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免除 | 第21-22页 |
(三) 对法院的约束力 | 第22页 |
(四) 自认效力的限制 | 第22-23页 |
四、自认的撤销与追复 | 第23-27页 |
(一) 自认的撤销 | 第23-25页 |
(二) 自认的追复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自认规则的现状及构建 | 第27-35页 |
一、我国自认规则的现状 | 第27-31页 |
(一) 立法历程 | 第27-28页 |
(二) 立法规定缺失原因 | 第28-31页 |
二、我国自认规则的建构 | 第31-35页 |
(一) 理论建构 | 第31-32页 |
(二) 完善我国自认规则的立法构想 | 第32-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