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隧道结构设计流程 | 第12-13页 |
1.2.2 目前常用隧道设计方法 | 第13-17页 |
1.2.3 隧道二次衬砌开裂破坏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4 隧道二次衬砌结构承载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 论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基于扩展有限元的隧道二次衬砌裂缝开裂数值分析 | 第24-34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二次衬砌结构裂缝特征 | 第24-26页 |
2.2.1 荷载作用下衬砌结构裂缝演化过程 | 第24-25页 |
2.2.2 衬砌结构裂缝分布规律 | 第25-26页 |
2.3 扩展有限元法简介 | 第26-28页 |
2.4 考虑结构开裂的二次衬砌数值模型 | 第28-29页 |
2.5 基于XFEM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29-32页 |
2.5.1 二次衬砌结构裂缝演化过程分析 | 第29-30页 |
2.5.2 不同地应力条件下的二次衬砌裂缝扩展情况 | 第30-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二次衬砌结构承载特性及破坏机理研究 | 第34-50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二次衬砌受载特点 | 第34-36页 |
3.3 二次衬砌结构分析 | 第36-41页 |
3.3.1 钢筋混凝土材料塑性本构关系 | 第36-38页 |
3.3.2 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二次衬砌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38-41页 |
3.4 二次衬砌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3.4.1 二次衬砌结构破坏过程分析 | 第41-42页 |
3.4.2 塑性区发展最终状态 | 第42-43页 |
3.4.3 极限状态承载力 | 第43-46页 |
3.4.4 数值解与解析解比较分析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二次衬砌受力现场监测及统计分析 | 第50-62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贺街隧道二次衬砌受力现场监测 | 第50-56页 |
4.2.1 工程概况 | 第50-51页 |
4.2.2 测点布置 | 第51-53页 |
4.2.3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4.3 二次衬砌受力统计分析 | 第56-60页 |
4.3.4 统计样本基本情况 | 第56-58页 |
4.3.5 统计数据及分析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7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