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1.1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概况 | 第8-10页 |
1.1.1 细胞死亡 | 第8页 |
1.1.2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概念的提出 | 第8-9页 |
1.1.3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特征 | 第9页 |
1.1.4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生理功能 | 第9-10页 |
1.2 禾谷类种子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10-12页 |
1.2.1 糊粉层细胞的结构 | 第11-12页 |
1.2.2 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12页 |
1.3 液泡与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12-16页 |
1.3.1 液泡的种类 | 第13页 |
1.3.2 液泡介导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13-14页 |
1.3.3 蛋白贮藏液泡和溶解型液泡 | 第14-16页 |
1.4 微丝与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16-18页 |
1.4.1 微丝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微丝对液泡形态的影响 | 第17页 |
1.4.3 微丝参与调控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17-18页 |
1.5 植物液泡加工酶 | 第18-20页 |
1.5.1 VPEs与半胱氨酸蛋白酶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似性 | 第18-19页 |
1.5.2 VPEs与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19-20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2.2.1 材料培养 | 第22页 |
2.2.2 萌发种子中淀粉消亡观察 | 第22页 |
2.2.3 α-淀粉酶的表观活性测定 | 第22页 |
2.2.4 糊粉层细胞死活检测 | 第22页 |
2.2.5 冷冻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 第22-23页 |
2.2.6 透射电镜的制片与观察 | 第23页 |
2.2.7 全种子糊粉层细胞形态检测 | 第23页 |
2.2.8 细胞核的荧光检测 | 第23-24页 |
2.2.9 Evans blue检测质膜的完整性 | 第24页 |
2.2.10 液泡融合抑制剂E-64d处理糊粉层 | 第24-25页 |
2.2.11 微丝解聚剂细胞松弛素B及稳定剂鬼笔环肽处理糊粉层 | 第25页 |
2.2.12 液泡加工酶抑制剂、微丝解聚剂细胞松弛素B及稳定剂鬼笔环肽处理糊粉层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9页 |
3.1 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性胚乳的降解情况 | 第26-28页 |
3.2 水稻种子萌发前期α-淀粉酶活性变化 | 第28-30页 |
3.3 糊粉层PCD过程液泡的相互融合与转化 | 第30-33页 |
3.4 水稻不同部位糊粉层的层数分析 | 第33-35页 |
3.5 水稻种子纵向切面糊粉层的细胞形态特征 | 第35-38页 |
3.6 糊粉层PCD过程细胞核的形态变化 | 第38-39页 |
3.7 糊粉层细胞质膜完整性变化 | 第39-40页 |
3.8 液泡融合抑制剂E-64d对糊粉层PCD的影响 | 第40-44页 |
3.8.1 E-64d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0-42页 |
3.8.2 E-64d对糊粉层PCD进程的影响 | 第42-44页 |
3.9 微丝解聚剂和稳定剂对糊粉层PCD进程的影响 | 第44-46页 |
3.10 液泡加工酶、微丝对糊粉层PCD过程中液泡化的影响 | 第46-49页 |
3.10.1 液泡加工酶抑制剂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6-47页 |
3.10.2 液泡加工酶抑制剂、微丝解聚剂剂及稳定剂对糊粉层PCD进程的影响 | 第47-49页 |
4 讨论 | 第49-53页 |
4.1 糊粉层PCD过程液泡形态变化特征 | 第49-50页 |
4.2 糊粉层PCD过程中的位置效应 | 第50页 |
4.3 糊粉层PCD中液泡类型及其融合方式 | 第50-51页 |
4.4 糊粉层PCD过程中细胞的降解状况 | 第51页 |
4.5 微丝、液泡加工酶在液泡化进程中的作用 | 第51-53页 |
5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缩略词语汇表 | 第63-64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