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硝基苯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硝基苯的理化及毒理性质 | 第11-12页 |
1.1.2 环境中硝基苯的来源、危害及污染现状 | 第12页 |
1.1.3 硝基苯的修复技术 | 第12-14页 |
1.2 硫化钠还原硝基苯类污染物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氮掺杂炭纳米孔材料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氮掺杂炭纳米孔材料 | 第15页 |
1.3.2 氮掺杂炭纳米孔材料作为催化剂的研究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课题的确定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17-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氮掺杂炭纳米孔材料的制备与特征描述 | 第19-27页 |
2.1 氮掺杂炭纳米孔材料的制备 | 第19-20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2.1.2 主要设备 | 第20页 |
2.2 氮掺杂炭纳米孔材料的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 第20-21页 |
2.2.1 氮吸附实验 | 第20页 |
2.2.2 元素分析 | 第20页 |
2.2.3 X 射线粉末衍射检测(XRD) | 第20-21页 |
2.2.4 红外光谱检测(FT-IR) | 第21页 |
2.2.5 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2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1-25页 |
2.3.1 氮掺杂炭纳米孔材料的质地表征 | 第21-22页 |
2.3.2 氮掺杂炭纳米孔材料元素分析 | 第22-23页 |
2.3.3 氮掺杂炭纳米孔材料的 XRD 检测 | 第23页 |
2.3.4 氮掺杂炭纳米孔材料的红外光谱检测 | 第23-24页 |
2.3.5 氮掺杂炭纳米孔材料的 XPS 检测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氮掺杂炭纳米孔材料催化还原硝基苯 | 第27-43页 |
3.1 主要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7-28页 |
3.1.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3.1.2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8页 |
3.2 取样及制样方法 | 第28页 |
3.3 测试方法 | 第28-29页 |
3.3.1 硝基苯及其还原产物的测试 | 第28-29页 |
3.3.2 pH 的检测 | 第29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3.4.1 氮掺杂炭纳米材料催化能力的验证实验 | 第29-30页 |
3.4.2 材料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30页 |
3.4.3 pH 对材料催化硝基苯还原的影响研究 | 第30页 |
3.4.4 有氧和无氧条件对材料催化还原硝基苯的影响实验 | 第30-31页 |
3.4.5 氮掺杂炭纳米孔材料的重复利用性研究 | 第31页 |
3.4.6 材料的高温改性研究 | 第31页 |
3.4.7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1-32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32-43页 |
3.5.1 氮掺杂炭纳米材料的催化能力 | 第32-33页 |
3.5.2 材料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3 pH 对材料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4 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实验对比结果 | 第35-37页 |
3.5.5 材料的重复利用性研究结果 | 第37-38页 |
3.5.6 含氧基团的去除对材料的影响 | 第38-40页 |
3.5.7 材料催化硝基苯还原时可能存在的机制 | 第40-43页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3-45页 |
4.1 结论 | 第43-44页 |
4.2 建议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