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一般理论与方法论文--大气化学论文

南极中山站近地面臭氧和一氧化碳的本底特征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引言第9-11页
     ·大气化学研究的重要地位第9-10页
     ·南极的概况第10-11页
     ·南极大气成分的特点第11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5页
     ·大气成分监测的发展第11-13页
     ·臭氧(03)第13-15页
     ·一氧化碳(CO)第15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资料来源与数据处理第17-21页
   ·地面臭氧与一氧化碳资料第17-18页
     ·观测环境第17页
     ·观测仪器与资料获取第17-18页
     ·资料预处理第18页
   ·地面常规气象资料第18页
   ·紫外辐射资料第18页
   ·其它资料第18-19页
   ·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4)介绍第19-20页
     ·NCEP 气象资料第19页
     ·聚类分析方法第19-20页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地面臭氧的本底特征第21-31页
   ·引言第21页
   ·风对地面臭氧浓度的影响第21-25页
   ·地面臭氧的季节变化第25-27页
   ·地面臭氧平均浓度第27-29页
   ·小结第29-31页
第四章 一氧化碳的本底特征第31-39页
   ·引言第31页
   ·风对一氧化碳浓度的影响第31-35页
   ·一氧化碳年变化特征第35-37页
   ·与南极其它站点的比较第37-38页
   ·小结第38-39页
第五章 地面臭氧损耗事件个例分析第39-51页
   ·引言第39页
   ·中山站地面臭氧损耗事件发生概况第39-40页
   ·中山站发生地面臭氧损耗事件的地理条件第40-41页
   ·中山站地面臭氧损耗事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第41-43页
   ·第一次地面臭氧损耗事件第43-46页
   ·第二次地面臭氧损耗事件第46-49页
   ·小结第49-51页
第六章 利用后向轨迹分析地面臭氧和一氧化碳的来源第51-67页
   ·引言第51页
   ·中山站气流轨迹的季节变化第51-56页
   ·聚类分析结果第56-66页
     ·地面臭氧浓度的聚类分析结果第56-62页
     ·一氧化碳浓度的聚类分析结果第62-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第67-69页
   ·总结第67页
   ·讨论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个人简介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核及外围尺度对热带气旋强度影响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华北地区云凝结核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