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能量分析方法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1-13页 |
1.2.1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3 消能减震结构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1.3.1 国外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1.3.2 国内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基于能量平衡原理的消能减震结构抗震设计理论 | 第18-29页 |
2.1 能量平衡原理 | 第18页 |
2.2 消能减震结构能量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18-21页 |
2.2.1 单自由度减震结构体系 | 第19-20页 |
2.2.2 多自由度减震结构体系 | 第20页 |
2.2.3 相对能量方程和绝对能量方程的比较 | 第20-21页 |
2.3 耗能装置恢复力模型的建立以及能量计算 | 第21-28页 |
2.3.1 阻尼器的类型、数量、布置方式和布置位置 | 第21-26页 |
2.3.2 阻尼器恢复力模型的简化及其参数的确定 | 第26-27页 |
2.3.3 阻尼器的能量计算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基于PERFORM-3D的消能减震结构分析模型 | 第29-43页 |
3.1 基于PERFORM-3D的消能减震结构弹塑性性能评估分析方法 | 第29-35页 |
3.1.1 非线性地震分析软件PERFORM-3D简介 | 第29页 |
3.1.2 PERFORM-3D弹塑性模型 | 第29-34页 |
3.1.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3.2 消能减震结构分析模型 | 第35-40页 |
3.2.1 施加阻尼器的框架结构 | 第36-38页 |
3.2.2 施加阻尼器的框剪结构 | 第38-40页 |
3.3 地震波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消能减震框架结构地震反应能量分析 | 第43-57页 |
4.1 阻尼器布置方案和数量对框架结构能量反应的影响 | 第43-47页 |
4.1.1 地震动总输入能 | 第43-45页 |
4.1.2 地震动滞回耗能 | 第45-46页 |
4.1.3 地震动阻尼耗能 | 第46-47页 |
4.1.4 粘滞阻尼器耗能 | 第47页 |
4.2 地震动特性对消能减震框架结构的影响 | 第47-52页 |
4.2.1 地震动强度的影响 | 第47-50页 |
4.2.2 地震动频谱特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3 地震动持续时间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 结构动特性对能量反应的影响 | 第52-55页 |
4.3.1 结构阻尼比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2 结构延性比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3 结构总体刚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消能减震框剪结构地震反应能量分析 | 第57-71页 |
5.1 阻尼器布置方案和数量对框剪结构能量反应的影响 | 第57-61页 |
5.1.1 地震动总输入能 | 第57-58页 |
5.1.2 地震动滞回耗能 | 第58-59页 |
5.1.3 地震动阻尼耗能 | 第59-60页 |
5.1.4 粘滞阻尼器耗能 | 第60-61页 |
5.2 地震动特性对消能减震框剪结构的影响 | 第61-66页 |
5.2.1 地震动强度的影响 | 第61-64页 |
5.2.2 地震动频谱特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3 地震动持时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 结构动特性对能量反应的影响 | 第66-69页 |
5.3.1 结构阻尼比的影响 | 第66-67页 |
5.3.2 结构延性比的影响 | 第67-68页 |
5.3.3 结构总体刚度的影响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