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水稻穗型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水稻穗的形态 | 第12-13页 |
1.2.2 水稻穗型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3 水稻穗型相关突变体 | 第14-15页 |
1.3 水稻花器官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水稻花的发育方式 | 第16-17页 |
1.3.2 水稻花器官发育模型 | 第17-18页 |
1.3.3 水稻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 | 第18-19页 |
1.4 水稻簇生穗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5 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1.5.1 分子标记的分类 | 第20-22页 |
1.5.2 应用分子标记定位基因的方法 | 第22-23页 |
1.5.3 MAS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 第23页 |
1.6 图位克隆技术 | 第23-26页 |
1.6.1 图位克隆技术原理及基本技术环节 | 第23-25页 |
1.6.2 图位克隆技术在水稻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7 细胞色素P450和油菜素内酯BR | 第26-31页 |
1.7.1 细胞色素P450简介 | 第26-27页 |
1.7.2 油菜素内酯BR简介 | 第27-31页 |
1.7.2.1 油菜素内酯BR的生理作用 | 第28-29页 |
1.7.2.2 油菜素内酯BR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9-30页 |
1.7.2.3 油菜素内酯BR的信号转导途径 | 第30-31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33-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40页 |
2.2.1 突变体形态特征观察 | 第33页 |
2.2.2 穗部农艺性状考查 | 第33页 |
2.2.3 花粉粒育性鉴定 | 第33-34页 |
2.2.4 遗传分析实验 | 第34页 |
2.2.5 遗传群体的构建 | 第34页 |
2.2.6 CTAB法提取植物基因组DNA | 第34-35页 |
2.2.7 SSR标记的选择、扩增及检测 | 第35-37页 |
2.2.7.1 SSR标记的选择 | 第35页 |
2.2.7.2 PCR扩增体系 | 第35-36页 |
2.2.7.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6-37页 |
2.2.8 基因定位 | 第37-38页 |
2.2.9 候选基因的预测、测序和分析 | 第38-40页 |
2.2.9.1 候选基因的预测 | 第38页 |
2.2.9.2 候选基因测序 | 第38-39页 |
2.2.9.3 候选基因的蛋白质预测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40-51页 |
3.1 突变体EMS-Cl形态特征观察 | 第40-41页 |
3.2 突变体EMS-Cl穗部农艺性状考查 | 第41-42页 |
3.3 突变体EMS-Cl的花粉粒育性鉴定 | 第42-44页 |
3.4 突变体EMS-Cl的遗传分析 | 第44页 |
3.5 突变体EMS-Cl的基因定位 | 第44-46页 |
3.6 候选基因的预测分析 | 第46-49页 |
3.7 候选基因的测序分析 | 第49页 |
3.8 候选基因的蛋白质预测分析 | 第49-51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1-54页 |
4.1 水稻Cl突变体的研究概况 | 第51-52页 |
4.2 突变体EMS-Cl穗部表型与P450之间的关系 | 第52页 |
4.3 突变体EMS-Cl结实率降低原因推测 | 第52-53页 |
4.4 小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