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小鼠着床前胚胎极性及细胞命运决定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2.1 低等生物胚胎发育中的胚胎极性和细胞命运决定 | 第14-15页 |
1.2.2 小鼠着床前胚胎发育的胚胎极性和细胞命运决定的几种假说 | 第15-18页 |
1.2.3 小鼠着床前胚胎发育的胚胎极性和细胞命运决定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3 小鼠着床前胚胎在转录组水平研究 | 第23-25页 |
1.4 线粒体核糖体RNA在线粒体外作用的研究 | 第25-27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 | 第30-53页 |
2.1 小鼠着床前胚胎原位杂交 | 第30-33页 |
2.1.1 制作RNA探针的DNA模板准备 | 第30页 |
2.1.2 DIG标记的RNA探针制备 | 第30-31页 |
2.1.3 小鼠着床前胚胎的分离准备 | 第31-32页 |
2.1.4 胚胎的固定和杂交 | 第32-33页 |
2.1.5 杂交后的免疫与显色 | 第33页 |
2.2 小鼠着床前胚胎免疫荧光 | 第33-34页 |
2.2.1 小鼠着床前胚胎的分离准备 | 第33页 |
2.2.2 胚胎的固定和免疫 | 第33-34页 |
2.2.3 样品的观察拍照 | 第34页 |
2.3 小鼠着床前胚胎的cDNA准备 | 第34-36页 |
2.3.1 小鼠着床前胚胎的分离准备 | 第34页 |
2.3.2 Dynabead OligodT_(25)(OligodT_(25)偶联磁珠)分离胚胎mRNA及反转录 | 第34-35页 |
2.3.3 反转录产物末端加PolyA序列 | 第35页 |
2.3.4 PCR扩增cDNA | 第35-36页 |
2.4 单细胞的转录组芯片样品准备 | 第36-40页 |
2.4.1 小鼠二细胞期胚胎单细胞的分离准备 | 第36页 |
2.4.2 单细胞的反转录 | 第36-37页 |
2.4.3 消化去除剩余引物和RNA链 | 第37-38页 |
2.4.4 反转录产物末端加PolyA序列 | 第38页 |
2.4.5 cDNA第二条链合成和PCR扩增cDNA | 第38-39页 |
2.4.6 扩增cDNA的5'端加T7启动了 | 第39-40页 |
2.5 小鼠着床前胚胎的荧光定量PCR实验 | 第40-44页 |
2.5.1 线粒体基因的荧光定量PCR实验 | 第40-43页 |
2.5.2 胚胎单细胞的荧光定量PCR实验 | 第43-44页 |
2.6 小鼠着床前胚胎的线粒体及线粒体活性检测 | 第44-45页 |
2.6.1 线粒体特异的荧光探针标记 | 第44-45页 |
2.6.2 线粒体的活性检测 | 第45页 |
2.7 小鼠着床前胚胎的原位杂交免疫电镜实验 | 第45-49页 |
2.7.1 Epon 812环氧树脂作为包埋剂的常温包埋方法 | 第45-47页 |
2.7.2 LR White Resin作为包埋剂的低温包埋方法 | 第47-49页 |
2.8 小鼠着床前胚胎的显微注射实验 | 第49-53页 |
2.8.1 EGFP mRNA的准备 | 第49-51页 |
2.8.2 16S mtrRNA sense链和antisense链cRNA的准备 | 第51-52页 |
2.8.3 RNA显微注射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 | 第53-78页 |
3.1 原位杂交方法对一细胞期和二细胞期的基因筛选 | 第53-57页 |
3.1.1 小鼠胚胎一细胞期筛选结果 | 第53-55页 |
3.1.2 小鼠胚胎二细胞期筛选结果 | 第55-57页 |
3.2 单细胞转录组芯片分析小鼠二细胞期胚胎的两个细胞 | 第57-62页 |
3.2.1 小鼠二细胞期胚胎单细胞芯片样品准备 | 第57-60页 |
3.2.2 小鼠二细胞期胚胎的单细胞芯片结果差异比较分析 | 第60-61页 |
3.2.3 小鼠二细胞期胚胎两个单细胞之间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鉴定 | 第61-62页 |
3.3 16S mtrRNA在小鼠着床前胚胎上的极性分布及其功能研究 | 第62-78页 |
3.3.1 16S和12S mtrRNA在小鼠着床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分布变化 | 第62-65页 |
3.3.2 二细胞期两个细胞之间线粒体核糖体16S和12S mtrRNA信号水平差异 | 第65-68页 |
3.3.3 四细胞期不同细胞之间16S和12S mtrRNA信号水平差异 | 第68-69页 |
3.3.4 线粒体在小鼠着床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分布 | 第69-70页 |
3.3.5 二细胞期两个细胞之间线粒体数目和线粒体活性相对量的统计 | 第70-72页 |
3.3.6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小鼠着床前胚胎的其它线粒体表达基因 | 第72-73页 |
3.3.7 用原位杂交免疫电镜检测16S mtrRNA的亚细胞定位 | 第73-74页 |
3.3.8 线粒体核糖体RNA在着床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探索 | 第74-77页 |
3.3.9 本部分实验结论 | 第77-7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78-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附录一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88-96页 |
1 实验动物 | 第88页 |
2 实验耗材 | 第88页 |
3 实验仪器 | 第88-89页 |
4 实验试剂 | 第89-96页 |
4.1 小鼠着床前胚胎操作及培养相关试剂 | 第89-90页 |
4.2 全胚胎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相关试剂 | 第90-91页 |
4.3 线粒体及其活性检测相关试剂 | 第91页 |
4.4 原位杂交免疫电镜相关试剂 | 第91页 |
4.5 其它分子实验相关试剂盒和试剂 | 第91-92页 |
4.6 实验溶液及试剂配制 | 第92-96页 |
附录二 单细胞实时定量PCR基因引物 | 第96-98页 |
附录三 受精卵时期筛选基因名称及数据库编号 | 第98-106页 |
附录四 二细胞期筛选基因名称及数据库编号 | 第106-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