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0页 |
1.1 水稻抗褐飞虱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1.1.1 水稻褐飞虱的危害方式 | 第13-14页 |
1.1.2 褐飞虱的生物型 | 第14页 |
1.1.3 水稻抗褐飞虱的机制研究 | 第14-16页 |
1.1.4 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方法 | 第16-17页 |
1.1.5 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发掘和育种应用 | 第17-22页 |
1.1.5.1 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发掘 | 第17-19页 |
1.1.5.1.1 褐飞虱抗性基因的的定位和克隆 | 第17-18页 |
1.1.5.1.2 野生稻中的褐飞虱抗性基因 | 第18页 |
1.1.5.1.3 褐飞虱抗性基因的成簇分布 | 第18-19页 |
1.1.5.1.4 褐飞虱抗性QTL的研究 | 第19页 |
1.1.5.2 褐飞虱抗性基因的育种利用 | 第19-22页 |
1.1.5.2.1 国际上褐飞虱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1.5.2.2 国内褐飞虱抗性育种进展 | 第20-21页 |
1.1.5.2.3 褐飞虱抗性的MAS育种 | 第21-22页 |
1.2 植物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 第22-26页 |
1.2.1 植物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 | 第22页 |
1.2.2 QTL的图位克隆 | 第22-26页 |
1.2.2.1 QTL的初级定位 | 第22-25页 |
1.2.2.2 QTL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 | 第25-26页 |
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26-39页 |
1.3.1 MAS的原理 | 第28-33页 |
1.3.1.1 MAS的构成要件 | 第28-30页 |
1.3.1.2 MAS介导的基因渗入 | 第30-32页 |
1.3.1.3 MAS介导的基因聚合 | 第32-33页 |
1.3.2 MAS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33-39页 |
1.3.2.1 基于MAS的作物育种策略 | 第34页 |
1.3.2.2 MAS在回交育种上的应用 | 第34-35页 |
1.3.2.3 MAS在基因聚合育种上的应用 | 第35-39页 |
1.4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39-40页 |
第二章 药用野生稻渗入系抗性基因QBph4和QBph3的定位与效应分析 | 第40-57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40-43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40-41页 |
2.2.1.1 亲本及遗传分析群体 | 第40-41页 |
2.2.1.2 褐飞虱虫源 | 第41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2.2.2.1 叶片DNA提取及SSR分析 | 第41页 |
2.2.2.2 分子标记 | 第41-42页 |
2.2.2.3 全基因组多态性标记的筛选及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2页 |
2.2.2.4 苗期抗性鉴定 | 第42-43页 |
2.2.2.5 QTL扫描与数据统计 | 第43页 |
2.3 结果及分析 | 第43-54页 |
2.3.1 BC_1F_2群体及亲本苗期抗性鉴定结果 | 第43-44页 |
2.3.2 抗性QTL的初步定位 | 第44-46页 |
2.3.3 QBph4和QBph3的验证及遗传效应分析 | 第46-47页 |
2.3.4 QBph4的精细定位 | 第47-50页 |
2.3.5 QBph3的精细定位 | 第50-52页 |
2.3.6 QBph4和QBph3的聚合 | 第52-54页 |
2.4 讨论 | 第54-57页 |
2.4.1 QBph4和QBph3的定位及分布 | 第54-55页 |
2.4.2 QBph4与Bph15,以及QBph3和Bph14的关系 | 第55-56页 |
2.4.3 QBph4和QBph3定位区段的候选基因预测 | 第56页 |
2.4.4 QBph4与QBph3在MAS育种上的应用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利用MAS和基因聚合改良恢复系和杂交水稻的褐飞虱抗性 | 第57-105页 |
3.1 引言 | 第57-59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59-64页 |
3.2.1 水稻材料和褐飞虱群体 | 第59页 |
3.2.2 水稻叶片DNA抽取及SSR分析 | 第59页 |
3.2.3 分子标记种类及设计 | 第59页 |
3.2.4 基因聚合的技术路线 | 第59-62页 |
3.2.4.1 Bph14和Bph15聚合到明恢63及其杂交稻中的技术路线 | 第59-61页 |
3.2.4.2 Bph14、Bph1和Bph18聚合到93-11及其杂交稻中的技术路线 | 第61-62页 |
3.2.5 高密度SNP芯片的遗传背景分析 | 第62页 |
3.2.6 苗期集团鉴定法 | 第62页 |
3.2.7 成株期抗性鉴定法 | 第62页 |
3.2.8 褐飞虱取食水稻后蜜露排泄量的测定 | 第62-63页 |
3.2.9 褐飞虱取食水稻后存活率的测定 | 第63页 |
3.2.10 大田自然虫量调查 | 第63-64页 |
3.2.11 基因聚合杂交稻的穗颈瘟发病率鉴定 | 第64页 |
3.2.12 田间农艺产量及重要农艺性状的测定 | 第64页 |
3.2.1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4-97页 |
3.3.1 多个水稻品种的苗期抗性 | 第64-66页 |
3.3.2 褐飞虱抗性基因的MAS体系建立 | 第66-73页 |
3.3.2.1 已定位的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66-67页 |
3.3.2.2 新开发的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 第67-68页 |
3.3.2.3 Bph14、Bph15 MAS体系的建立 | 第68页 |
3.3.2.4 Bph3、Bph17 MAS体系的建立 | 第68-69页 |
3.3.2.5 Bph20、Bph21 MAS体系的建立 | 第69-70页 |
3.3.2.6 Bph10、bph2、Bph18 MAS体系的建立 | 第70-72页 |
3.3.2.7 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物理图谱 | 第72-73页 |
3.3.3 Bph14和Bph15的聚合 | 第73-83页 |
3.3.3.1 基因聚合家系的改良型明恢63及其杂交稻的获得 | 第73页 |
3.3.3.2 基因聚合家系的改良型明恢63及其杂交稻的抗虫效应 | 第73-76页 |
3.3.3.3 多基因聚合家系及其杂交稻的获得 | 第76-77页 |
3.3.3.4 多基因聚合杂交稻的褐飞虱和稻瘟病抗性 | 第77-78页 |
3.3.3.5 多基因聚合改良杂交稻及其对照的产量等农艺性状比较 | 第78-79页 |
3.3.3.6 多基因聚合改良杂交稻的褐飞虱田间抗性 | 第79-82页 |
3.3.3.7 多基因聚合改良杂交稻的产量比较 | 第82-83页 |
3.3.4 Bph14、Bph15和Bph18的聚合 | 第83-97页 |
3.3.4.1 基因聚合家系的改良型93-11及其杂交稻的获得 | 第83-84页 |
3.3.4.2 遗传背景分析 | 第84-86页 |
3.3.4.3 Bph14、Bph15和Bph18在93-11聚合家系和杂交稻背景下的效应和互作分析 | 第86-93页 |
3.3.4.3.1 苗期抗性 | 第86-88页 |
3.3.4.3.2 成株期抗性 | 第88-89页 |
3.3.4.3.3 褐飞虱取食率 | 第89-90页 |
3.3.4.3.4 褐飞虱存活率 | 第90-93页 |
3.3.4.4 产量相关农艺性状 | 第93-97页 |
3.3.4.4.1 武汉产量相关农艺性状 | 第93页 |
3.3.4.4.2 海南产量相关农艺性状 | 第93-97页 |
3.4 讨论 | 第97-105页 |
3.4.1 水稻褐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 | 第97页 |
3.4.2 MAS在基因渗入中的作用 | 第97-99页 |
3.4.3 Bph14、Bph15和Bph18的基因聚合 | 第99页 |
3.4.4 聚合基因的基因效应及互作关系 | 第99-100页 |
3.4.5 聚合基因介导的抗性机制 | 第100-101页 |
3.4.6 遗传背景对抗性基因效应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3.4.7 聚合基因在杂交稻改良中应用 | 第102-103页 |
3.4.8 聚合基因的田间抗性 | 第103-104页 |
3.4.9 多基因聚合培育绿色超级稻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6页 |
附录 | 第116-121页 |
附录1 | 第116-119页 |
附录2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