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3页 |
1.1 新城疫概述 | 第11-14页 |
1.1.1 新城疫病毒概述 | 第11-12页 |
1.1.2 新城疫的诊断与控制 | 第12页 |
1.1.3 新城疫疫苗 | 第12-14页 |
1.2 基因递送载体 | 第14-16页 |
1.2.1 病毒载体 | 第14页 |
1.2.2 非病毒载体 | 第14-16页 |
1.3 无机纳米粒作为基因载体 | 第16-18页 |
1.3.1 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 | 第16-17页 |
1.3.2 磁性氧化铁颗粒 | 第17页 |
1.3.3 金纳米粒 | 第17页 |
1.3.4 二氧化硅纳米粒 | 第17-18页 |
1.4 黏膜免疫 | 第18-21页 |
1.4.1 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第18-19页 |
1.4.2 黏膜疫苗免疫途径 | 第19-20页 |
1.4.3 禽黏膜免疫系统与疫苗免疫 | 第20-21页 |
1.5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5.1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1.5.2 本试验研究的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26页 |
2.1.1 质粒、细菌、细胞、病毒与疫苗载体 | 第23页 |
2.1.2 试验动物 | 第23页 |
2.1.3 主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3-24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1.5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25-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36页 |
2.2.1 NDV pVAX1-optiF的提取 | 第26-27页 |
2.2.2 以Ag@SiO_2为载体的新城疫纳米粒DNA疫苗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3 氨基化Ag@SiO_2核壳纳米粒与质粒DNA的结合分析 | 第28页 |
2.2.4 抑菌试验 | 第28-29页 |
2.2.5 pFDNA-Ag@SiO_2-NPs形态、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检测 | 第29页 |
2.2.6 pFDNA-Ag@SiO_2-NPs包封率测定 | 第29页 |
2.2.7 pFDNA-Ag@SiO_2-NPs抗DNase Ⅰ降解试验 | 第29-30页 |
2.2.8 pFDNA-Ag@SiO_2-NPs体外释放试验 | 第30页 |
2.2.9 pFDNA-Ag@SiO_2-NPs的体外表达 | 第30-31页 |
2.2.10 pFDNA-Ag@SiO_2-NPs安全性评价 | 第31-32页 |
2.2.11 pFDNA-Ag@SiO_2-NPs贮藏稳定性 | 第32页 |
2.2.12 pFDNA-Ag@SiO_2-NPs免疫效果评价 | 第32-36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6-60页 |
3.1 质粒pVAX1-optiF的鉴定 | 第36页 |
3.2 pFDNA-Ag@SiO_2-NPs的制备 | 第36-38页 |
3.2.1 氨基化Ag@SiO_2核壳纳米粒与质粒DNA的结合 | 第36-37页 |
3.2.2 氨基化Ag@SiO_2核壳纳米粒与质粒DNA的结合分析 | 第37-38页 |
3.3 抑菌试验 | 第38-40页 |
3.4 pFDNA-Ag@SiO_2-NPs形态、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检测 | 第40-42页 |
3.5 pFDNA-Ag@SiO_2-NPs包封率的测定 | 第42页 |
3.6 pFDNA-Ag@SiO_2-NPs抗DNase Ⅰ降解试验 | 第42-43页 |
3.7 pFDNA-Ag@SiO_2-NPs的体外释放试验 | 第43-44页 |
3.8 pFDNA-Ag@SiO_2-NPs的体外表达 | 第44-45页 |
3.9 pFDNA-Ag@SiO_2-NPs安全性评价 | 第45页 |
3.9.1 细胞毒性检测 | 第45页 |
3.9.2 安全检验 | 第45页 |
3.10 pFDNA-Ag@SiO_2-NPs贮藏稳定性 | 第45-46页 |
3.11 pFDNA-Ag@SiO_2-NPs免疫效果评价 | 第46-60页 |
3.11.1 免疫鸡血清IgG抗体检测 | 第46-47页 |
3.11.2 免疫鸡黏膜提取液中IgA抗体检测 | 第47-51页 |
3.11.3 免疫鸡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第51-52页 |
3.11.4 鸡γ干扰素(IFN-γ)检测 | 第52-53页 |
3.11.5 鸡白介素2(IL-2)检测 | 第53-54页 |
3.11.6 鸡白介素4(IL-4)检测 | 第54-55页 |
3.11.7 攻毒试验 | 第55-60页 |
第4章 讨论 | 第60-6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5-66页 |
第6章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附录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课题情况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