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储存血小板中血小板微粒含量的变化及获取 | 第11-19页 |
1 材料 | 第11-12页 |
1.1 研究样本来源 | 第11页 |
1.2 器材与仪器 | 第11-12页 |
1.3 试剂 | 第12页 |
2 方法 | 第12-15页 |
2.1 不同储存时间血小板中PMP含量的差异 | 第12-13页 |
2.1.1 血小板计数及稀释 | 第12页 |
2.1.2 血小板中PMP含量的流式细胞仪检测 | 第12-13页 |
2.2 离心剪切力对血小板的影响 | 第13-14页 |
2.2.1 血小板的离心处理 | 第13页 |
2.2.2 离心处理血小板的流式细胞仪检测 | 第13-14页 |
2.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14-15页 |
2.3.1 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中PMP含量的数据统计分析 | 第14页 |
2.3.2 流式细胞仪检测离心处理血小板的数据统计分析 | 第14-15页 |
3 结果 | 第15-16页 |
3.1 不同储存时间血小板中PMP含量的差异 | 第15-16页 |
3.2 离心剪切力对血小板的影响 | 第16页 |
4 讨论 | 第16-19页 |
4.1 储存血小板中PMP含量的变化 | 第16-17页 |
4.1.1 实验方法的选取 | 第16-17页 |
4.1.2 储存血小板中PMP含量的变化分析 | 第17页 |
4.2 离心剪切力对PMP获取的影响 | 第17-18页 |
4.2.1 实验方法的选取 | 第17-18页 |
4.2.2 离心剪切力对PMP获取影响分析 | 第18页 |
4.3 研究总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血小板微粒的结构及功能研究 | 第19-32页 |
1 材料 | 第19-20页 |
1.1 器材与仪器 | 第19-20页 |
1.2 试剂 | 第20页 |
2 方法 | 第20-25页 |
2.1 溶液配制 | 第20-21页 |
2.1.1 生理盐水 | 第20页 |
2.1.2 凝血酶生成实验相关溶液 | 第20-21页 |
2.2 血小板微粒的获取 | 第21-22页 |
2.3 PMP颗粒大小测定 | 第22-23页 |
2.3.1 样品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2 PMP颗粒大小的检测 | 第23页 |
2.4 PMP膜糖蛋白及PS的检测 | 第23-24页 |
2.4.1 PMP膜糖蛋白的检测 | 第23-24页 |
2.4.2 PMP膜表面PS的检测 | 第24页 |
2.5 凝血酶生成实验 | 第24-25页 |
2.6 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6.1 PMP颗粒大小的测定 | 第25页 |
2.6.2 PMP膜糖蛋白及PS的检测 | 第25页 |
2.6.3 凝血酶生成实验 | 第25页 |
3 结果 | 第25-27页 |
3.1 PMP颗粒直径大小检测 | 第25-26页 |
3.2 PMP颗粒表面蛋白检测 | 第26页 |
3.3 凝血酶生成试验 | 第26-27页 |
4 讨论 | 第27-32页 |
4.1 PMP颗粒大小 | 第27-28页 |
4.1.1 PMP颗粒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4.1.2 PMP颗粒大小分析 | 第28页 |
4.2 PMP膜表面糖蛋白及PS | 第28-30页 |
4.2.1 PMP膜表面蛋白及PS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4.2.2 PMP膜表面蛋白及PS表达分析 | 第29-30页 |
4.3 凝血酶生成实验 | 第30-31页 |
4.3.1 SN17a检测凝血酶生成原理 | 第30页 |
4.3.2 凝血酶生成实验分析 | 第30-31页 |
4.4 研究总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血小板储存期间生理状态的研究 | 第32-45页 |
1 材料 | 第32-33页 |
1.1 研究样本来源 | 第32页 |
1.2 器材及仪器 | 第32-33页 |
1.3 试剂 | 第33页 |
2 方法 | 第33-38页 |
2.1 储存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检测 | 第33-34页 |
2.1.1 储存血小板的计数及稀释 | 第33-34页 |
2.1.2 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CD62p | 第34页 |
2.2 储存血小板△Ψm的检测 | 第34-36页 |
2.2.1 溶液配制 | 第34-35页 |
2.2.2 JC-1最佳染色浓度 | 第35页 |
2.2.3 储存血小板△Ψm的检测 | 第35-36页 |
2.3 储存血小板PS的检测 | 第36页 |
2.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36-38页 |
2.4.1 血小板膜表面CD62p阳性率变化 | 第36-37页 |
2.4.2 △Ψm变化 | 第37页 |
2.4.3 PS表达变化 | 第37-38页 |
3 结果 | 第38-41页 |
3.1 血小板膜表面CD62p阳性率的变化 | 第38-39页 |
3.2 血小板△Ψm的变化 | 第39-40页 |
3.2.1 JC-1最佳染色浓度 | 第39页 |
3.2.2 血小板△Ψm的变化 | 第39-40页 |
3.3 储存血小板PS表达的变化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5页 |
4.1 储存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的变化 | 第41-42页 |
4.1.1 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 第41页 |
4.1.2 储存过程中血小板的活化 | 第41-42页 |
4.2 储存血小板△Ψm的变化 | 第42-43页 |
4.2.1 JC-1的最佳染色浓度 | 第42-43页 |
4.2.2 储存血小板△Ψm | 第43页 |
4.3 储存血小板PS表达变化 | 第43-44页 |
4.4 储存血小板的生理状态与PMP | 第44页 |
4.5 研究总结 | 第44-45页 |
所取得的成果和课题后续设计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文献综述 | 第48-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