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2 泥炭古气候与环境研究进展 | 第21-30页 |
1.2.1 泥炭年代学研究 | 第21-23页 |
1.2.2 泥炭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研究 | 第23-27页 |
1.2.3 泥炭记录的大气汞沉降历史研究 | 第27-29页 |
1.2.4 泥炭记录的火山喷发事件研究 | 第29-3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0-32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内容 | 第32-36页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泥炭和汞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36-48页 |
§2.1 泥炭的形成与分布 | 第36-43页 |
2.1.1 泥炭 | 第36-37页 |
2.1.2 泥炭的形成、积累及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2.1.3 泥炭地分布 | 第38-42页 |
2.1.4 泥炭古气候环境的研究方法、目的 | 第42-43页 |
§2.2 汞的基本性质 | 第43-48页 |
2.2.1 汞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43页 |
2.2.2 汞的基本用途 | 第43-44页 |
2.2.3 汞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化 | 第44-46页 |
2.2.4 汞的来源 | 第46-48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48-74页 |
§3.1 区域概况 | 第48-56页 |
3.1.1 区域地质与地貌特征 | 第49-50页 |
3.1.2 区域气候与水文特征 | 第50-52页 |
3.1.3 区域植被与土壤特征 | 第52页 |
3.1.4 区域泥炭特征 | 第52-53页 |
3.1.5 研究区概况 | 第53-56页 |
§3.2 泥炭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56-74页 |
3.2.1 泥炭样品采集 | 第56-59页 |
3.2.2 泥炭剖面特征 | 第59-61页 |
3.2.3 泥炭样品测年 | 第61-63页 |
3.2.4 泥炭腐殖化度的测定 | 第63-65页 |
3.2.5 泥炭磁化率的测定 | 第65-67页 |
3.2.6 泥炭中火山灰的提取与分析 | 第67-69页 |
3.2.7 泥炭中汞含量分析 | 第69-74页 |
第四章 东北哈尼泥炭记录的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 第74-91页 |
§4.1 哈尼泥炭纤维素碳氧同位素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 第74-75页 |
§4.2 哈尼泥炭腐殖化度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 第75-80页 |
§4.3 哈尼泥炭磁化率记录及其古气候意义 | 第80-86页 |
4.3.1 哈尼泥炭磁化率结果 | 第80-83页 |
4.3.2 哈尼泥炭磁化率记录的古气候意义 | 第83-86页 |
§4.4 哈尼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古气候环境演化 | 第86-91页 |
第五章 东北哈尼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大气汞沉降研究 | 第91-126页 |
§5.1 哈尼泥炭汞含量数据处理分析 | 第91-94页 |
5.1.1 样品分析标准曲线 | 第91-93页 |
5.1.2 泥炭样品汞含量测试结果 | 第93-94页 |
§5.2 东北哈尼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大气汞沉降历史 | 第94-101页 |
5.2.1 哈尼泥炭记录的全新世以来大气汞沉降含量特征 | 第94-96页 |
5.2.2 哈尼泥炭记录的全新世以来大气汞沉降通量特征 | 第96-98页 |
5.2.3 全新世以来东北地区大气汞沉降历史 | 第98-101页 |
§5.3 东北地区大气汞沉降对气候变化和突变事件的响应 | 第101-108页 |
§5.4 全新世泥炭记录的大气汞沉降区域对比 | 第108-111页 |
§5.5 东北哈尼泥炭中火山灰的识别鉴定与来源分析 | 第111-115页 |
§5.6 东北地区大气汞沉降对全新世火山喷发事件的响应 | 第115-122页 |
§5.7 东北地区大气汞沉降对全新世气候变化和火山喷发事件的响应内在机制探讨 | 第122-12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6.1 结论 | 第126-128页 |
§6.2 展望 | 第128页 |
§6.3 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