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IPO业绩前后“变脸”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1 中国证券市场板块介绍 | 第18页 |
2.2 IPO的制度及内容 | 第18-20页 |
2.3 IPO业绩变脸理解 | 第20页 |
2.4 层次分析法及其原理 | 第20-25页 |
3 创业板IPO公司业绩“变脸”的原因分析 | 第25-36页 |
3.1 IPO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 第25-28页 |
3.2 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 | 第28-29页 |
3.3 中介机构的“粉饰”影响 | 第29-32页 |
3.4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 第32-34页 |
3.5 其他原因分析 | 第34-36页 |
4 创业板IPO公司业绩“变脸”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54页 |
4.1 IPO效应存在性及显著性检验 | 第36-41页 |
4.1.1 业绩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 第36-39页 |
4.1.2 IPO效应的显著性检验 | 第39-41页 |
4.2 变量的选择 | 第41-48页 |
4.2.1 选择创业版IPO公司是否发生业绩“变脸”的变量 | 第41-45页 |
4.2.2 选择影响创业板IPO公司业绩“变脸”程度变量 | 第45-48页 |
4.3 权重的确定 | 第48-52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5 防范创业板IPO公司业绩“变脸”的主要对策 | 第54-62页 |
5.1 从内部控制角度防治盈余管理 | 第54-56页 |
5.2 从会计法规角度防治盈余管理 | 第56-58页 |
5.3 从审计风险角度防治盈余管理 | 第58-60页 |
5.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60-6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页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