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住宅小区的雷击风险评估--以上海顺驰兰郡智能化住宅小区为例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雷电评估相关参量 | 第14-19页 |
| ·雷暴口与地面落雷密度 | 第14-15页 |
| ·雷暴日 | 第14页 |
| ·地面落雷密度 | 第14-15页 |
| ·雷电的极性 | 第15页 |
| ·雷电通道波阻抗 | 第15页 |
| ·雷电流幅值 | 第15-16页 |
| ·雷电流的波头、陡度及波长 | 第16页 |
| ·雷击距 | 第16-17页 |
| ·大地土壤电阻率与接地电阻 | 第17-18页 |
| ·大地土壤电阻率 | 第17页 |
| ·接地电阻的估算 | 第17-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上海地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 | 第19-31页 |
| ·资料及方法 | 第19-20页 |
| ·雷暴日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20-24页 |
| ·空间分布特征 | 第20页 |
| ·季节变化特征 | 第20-21页 |
| ·年际变化特征 | 第21-23页 |
| ·振荡规律和周期变化 | 第23-24页 |
| ·闪电定位仪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24-27页 |
| ·地闪频数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24-25页 |
| ·地闪强度的时间分布规律 | 第25-27页 |
| ·地闪强度与密度的地理分布特征 | 第27页 |
| ·地闪密度与雷击灾害、城市下垫面特征的相关性 | 第27-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智能化住宅小区雷击损害分析及易损度分区 | 第31-45页 |
| ·智能化住宅小区的现状 | 第31-32页 |
| ·智能化住宅小区的雷击情况 | 第32-36页 |
| ·住宅小区雷击灾害的主要形式 | 第32-34页 |
| ·住宅小区雷击灾害的特点 | 第34-36页 |
| ·小区内人员的雷击易损度分区 | 第36-39页 |
| ·人员的雷击损害因子分析 | 第36-38页 |
| ·人员雷击易损度的计算 | 第38-39页 |
| ·小区内建筑物的雷击易损度分区 | 第39-41页 |
| ·建筑物雷击损害因子分析 | 第39-40页 |
| ·建筑物雷击易损度的计算 | 第40-41页 |
| ·小区内智能系统的雷击易损度分区 | 第41-43页 |
| ·智能系统雷击损害因子分析 | 第42页 |
| ·智能系统雷击易损度的计算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智能化住宅小区雷击风险评估方法 | 第45-51页 |
| ·概述 | 第45页 |
|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常用方法 | 第45-47页 |
| ·各种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比较 | 第47-48页 |
| ·智能化住宅小区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 | 第48-50页 |
| ·孕灾环境的评估 | 第48-49页 |
| ·致灾因子的评估 | 第49页 |
| ·承灾体易损度的分区 | 第49页 |
| ·雷击风险的计算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上海顺驰兰郡智能化住宅小区的雷击风险评估 | 第51-71页 |
| ·孕灾环境分析 | 第51页 |
| ·致灾因子的分析 | 第51-53页 |
| ·小区雷击易损度的分区 | 第53-58页 |
| ·人员易损度的分区 | 第53-54页 |
| ·建筑物的雷击易损度分区 | 第54-55页 |
| ·智能系统的雷击易损度分区 | 第55-58页 |
| ·雷击风险的计算 | 第58-63页 |
| ·各种评估方法的比较 | 第58-59页 |
| ·建筑物的分区 | 第59-61页 |
| ·相关风险的计算 | 第61-63页 |
| ·风险的分析及应采取雷电防护措施 | 第63-64页 |
| ·采取防护措施后的雷击风险值 | 第64-66页 |
| ·成本效益分析 | 第66页 |
| ·建筑物的雷电防护 | 第66-67页 |
| ·智能化系统的雷电防护 | 第67-71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的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