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7页 |
·集合预报的基本理论 | 第9-10页 |
·初始扰动方法介绍 | 第10-12页 |
·物理过程参数化扰动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集合预报产品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模式介绍 | 第17-31页 |
·ARPS模式介绍 | 第17-23页 |
·ARPS基本动力框架 | 第18-22页 |
·ARPS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 | 第22-23页 |
·WRF模式介绍 | 第23-31页 |
·WRF-ARW基本动力框架 | 第24-27页 |
·WRF-NMM动力学框架简介 | 第27-28页 |
·WRF的物理过程简介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多模式集合预报系统的构建 | 第31-35页 |
·资料选取 | 第31页 |
·初值扰动方案设计 | 第31-32页 |
·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设计 | 第32-33页 |
·系统运行流程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暴雨个例选取及其诊断分析 | 第35-39页 |
·个例选取 | 第35页 |
·暴雨实况 | 第35-36页 |
·背景形势场分析 | 第36页 |
·涡度散度场分析 | 第36-37页 |
·高低空急流及水气输送 | 第37-38页 |
·分析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集合预报系统数值试验 | 第39-45页 |
·多模式集合预报模拟分析 | 第39-40页 |
·多模式集合预报和控制实验降水预报时效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多模式集合预报与单模式集合预报效果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多积云对流参数化与单一积云对流参数集合预报的对比分析 | 第42页 |
·聚类分析 | 第42-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讨论与不足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论文附图 | 第53-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