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环境侵权的概念与特征 | 第8-11页 |
1.1 环境侵权的概念 | 第8-9页 |
1.2 环境侵权的特征 | 第9-11页 |
1.2.1 环境侵权主体不具有平等性、互换性及特定性 | 第9页 |
1.2.2 环境侵权的对象具有广泛性 | 第9-10页 |
1.2.3 环境侵权中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 | 第10页 |
1.2.4 引起环境污染的行为存在潜在的合法性、社会妥当性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我国环境侵权救济的现状 | 第11-16页 |
2.1 我国环境侵权救济的现状 | 第11-12页 |
2.1.1 环境侵权救济的主要方式 | 第11页 |
2.1.2 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的不足 | 第11-12页 |
2.2 环境侵权救济的社会责任 | 第12页 |
2.3 环境侵权救济的社会化 | 第12-16页 |
2.3.1 环境侵权救济社会化的概念 | 第12-13页 |
2.3.2 环境侵权救济社会化的特征 | 第13-15页 |
2.3.3 环境侵权救济社会化的途径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实行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 第16-22页 |
3.1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现状 | 第17-19页 |
3.1.1 从保险机构的角度分析 | 第18页 |
3.1.2 从保险方式的角度分析 | 第18-19页 |
3.1.3 从承保范围的角度分析 | 第19页 |
3.1.4 从索赔时效的角度分析 | 第19页 |
3.2 社会价值上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3.3 功能上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第四章 域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之比较 | 第22-28页 |
4.1 美国环境责任保险 | 第22-24页 |
4.1.1 环境责任保险的承保机构 | 第23页 |
4.1.2 环境责任保险的方式 | 第23页 |
4.1.3 环境责任保险的适用范围 | 第23页 |
4.1.4 环境责任保险的赔偿限额 | 第23-24页 |
4.2 德国环境责任保险 | 第24-25页 |
4.2.1 以强制投保为主的保险模式 | 第24页 |
4.2.2 环境责任保险的赔偿范围 | 第24-25页 |
4.3 法国环境责任保险 | 第25页 |
4.4 对国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分析与评价 | 第25-28页 |
4.4.1 比较成熟的立法保障 | 第25-26页 |
4.4.2 以强制投保为主的保险模式 | 第26页 |
4.4.3 承保的范围逐步扩大 | 第26页 |
4.4.4 保险机构联合体的产生 | 第26-28页 |
第五章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 | 第28-38页 |
5.1 环境责任保险机构 | 第28-29页 |
5.2 环境责任保险模式 | 第29-30页 |
5.3 环境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 | 第30-32页 |
5.3.1 环境治理责任能否纳入承保范围 | 第30-31页 |
5.3.2 累积性环境污染事故能否纳入承保范围 | 第31-32页 |
5.4 环境责任保险的索赔时效 | 第32-33页 |
5.5 我国环境侵权救济社会化的途径之补充 | 第33-38页 |
5.5.1 环境侵权救济补偿基金制度的建立 | 第33-35页 |
5.5.2 环境责任保险之再保险制度的确立 | 第35-36页 |
5.5.3 环境侵权救济社会化的相关法律规定之完善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